仿佛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游戏中的那朵花已传向产业链的最末端——光伏电站。仍然是大规模引进、疯狂建设,参与者寄希望于终端市场的兴起将库存下移,尽管难以并网的问题仍待解决。
并不了网,就发不了电,电站建了也只能“晒太阳”。资本热浪催生出中国30GW(十亿瓦特)的光伏产能,而全球的需求仅25GW。损失惨重的投资人最先反省,是否从一开始就不该参与这场依赖于政府补贴的“虚拟盛宴”?
为了帮助光伏企业“过冬”,10月底,财政部、工信部、商务部、国家能源局共同出台一揽子计划,预计投资额度将超过700亿元。
泡沫催生
投资者对光伏行业的冷淡态度,似乎又在重现十年前。那时,德国这个大经济体还未出台支持政策,投资者认为“成本过高”拒绝关注,参与者只有胆子大的外行人或行业相关人士。
一年后,德国的光伏支持政策,让这个冷门行业变得供不应求。2005年,尚德电力敲响纽交所的钟声更是激发国内的热情,此后几年光伏投资呈烈火喷油之势。
在谈及这一现象时,杨怀进说,“没有人去理性分析这个行业的特点和状况”。
杨怀进被称为中国光伏行业的拓荒者,今年49岁,四次创业,参与创办的无锡尚德、晶澳太阳能、中电光伏、海润光伏相继登上华尔街或A股资本市场。
1999年,杨怀进带着《光伏产业报告》从澳大利亚回国,那时的施正荣还在马丁·格林教授的实验室工作。他对施正荣说,我先在国内帮你探路。
杨怀进的项目推介并不顺利,连续在十多个城市碰壁,地方政府搞不清光伏究竟是什么,没人愿意接手。费尽周折,杨怀进的光伏项目终于被引进无锡,他将施正荣招呼回国,于2001年1月融资成立了无锡尚德公司。
好时候来了,2003年,德国市场开启,中国亦提出了西部广泛利用太阳能计划,2005年,尚德成为第一个登陆纽交所的中国民营企业。
尚德在美国的成功上市引发热烈关注,光伏产业一时间变得炙手可热。
“大家都凭着简单的判断,认为这是一个朝阳产业、利润奇高,投资者蜂拥而来,政府、银行紧跟其后推波助澜。”杨怀进回忆道。
同一年,江西省新余市政府拿出2亿元,借给经营劳保用品的彭小峰创办赛维LDK公司,彼时,新余市的财政总收入不过18亿的规模。两年后,赛维LDK公司造就了中国新能源企业在纽交所最大规模IPO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