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如何降低发电成本、提高性价比、增强产品竞争力也成为各家光伏企业近期的重要发展项目。英利集团自主研发的第五代“熊猫”N型单晶硅高效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已经达到19.5%,较之前又增加0.5个百分点,每年可为企业创收近亿元。
转移产能,规避管制
除了加大对国内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直接在海外投资设厂无疑是规避欧美贸易壁垒、转移消化过剩产能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10月8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了最新批复的15个海外投资项目,涉及能源、金融、通讯、基建等领域。其中包括三个光伏海外直接投资项目,俨然为中国光伏企业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新路。
然而,缺乏核心技术、仅能赚取加工费是我国光伏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产品主要出口海外市场的现状则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双反’事件表明,缺乏核心技术、内部市场的发展模式必将使企业陷入困境无法自拔。欧美“双反”中国光伏产品符合欧美的核心利益,无论是出于政治因素,还是基于贸易保护主义,欧美所作所为皆“有章可循”。中国光伏产业长期存在市场在外、技术在外的问题,大大制约了光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将给光伏企业提供进一步渗透海外市场的机会,在当地设厂无疑将能使企业掌握更多实地市场信息,铺设自有销售渠道,有效地化被动为主动。但是,新路并不意味着坦途,光伏企业“走出去”容易,想要“走得好”却并不容易。此前各行业的众多企业在海外投资、并购遭遇失败的案例值得警醒。政府在鼓励光伏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应提供更多配套的扶持政策。
虽然发改委此次审批表面上是对国内光伏企业的巨大利好消息,有利于促进其开拓国际市场,提升核心竞争实力。但实际上,此举仍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措施。在国内光伏市场蕴藏量未能得到有效释放前,光伏企业经营状况想要有实质性转变“难于上青天”。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
光伏技术已经发酵了几十年,但是时至今日,仍然存在众多的技术瓶颈难以突破。中国光伏产业在核心技术和设备方面都严重依赖国外。在太阳能材料、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的研发方面,中国一直跟国外有一定差距。主要集中在产业的上游和中游。比如太阳能电池的工艺,国内大规模产业化电池效率总体上低于国外,在“薄膜电池”这一块更是如此。如果生产工艺技术不够精湛,成本也自然降不下来,所以国内在高效电池的效率和成本方面也缺乏优势。目前薄膜电池最大的问题是转换率低,产业化技术不够成熟。特别是薄膜电池的研发,这两年基本没有什么进展。但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技术研发方面,尤其是太阳能光电转换材料技术与工艺这一块,不是3-5年就可以实现大突破的,需要有一个长期的技术研究积累,需要人才、资金的大投入和长期稳定的研究过程。
国外公司卖给国内的很多设备跟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有10年的差距,他们把‘旧’设备卖出去后把资金继续投入新技术的研发。近年来,国内有些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已经有一定竞争力,其技术也有不少进步,但大多还是在外国技术和装备基础上的集成和消化,原创性的技术仍然少之又少。中国光伏产业需要在技术方面动大手术,快速促进产业升级。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