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连降暴雨成灾到云南彝良地震,从黄岩岛到钓鱼岛领土争端,再小到美国和欧盟对中国光伏“双反”调查,对于中国来说,2012年注定是不平顺的一年。
在今年3月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双反”调查,并初步裁定惩罚性贸易关税之后,7月24日,包括德国SolarWorld在内的数家欧洲太阳能板制造商向欧盟委员会提起申诉,称中国在欧洲低价倾销产品,要求对中国产太阳能板征收反倾销关税。
尽管8月31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令中国光伏业燃起了希望,9月6日欧盟仍然宣布对华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发起反倾销程序,产品范围比美国还大,这是迄今对我国最大规模的贸易诉讼,总量近万亿元人民币,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这无疑是对还没从美国“双反”中缓过劲儿来的中国光伏业又一重击,在中国乃至全球光伏业引起轰动。
近年来,随着国际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太阳能光伏产业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这个大环境中,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迅猛,太阳能电池产量连续五年位居世界第一。2011年,中国内地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全球56%,组件占61%,产品90%出口海外,其中欧盟市场占据了中国光伏出口的60%,出口额高达204亿美元;而美国仅占10%,所以欧洲市场对中国光伏企业的意义远远大于美国。
尽管美国市场份额并不大,但是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光伏电池及组件的反倾销税率达到31.14%~249.96%。这一数字意味着,如果每片出口美国的光伏电池按1美元来算,加上税收后,进入美国市场,价格就变为1.3美元,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将因此“蒸发”。如果说,前段时间美国的 “双反”让中国光伏企业还能勉强应对的话,此次欧盟的反倾销调查更让整个行业雪上加霜。对此,国内业界人士惊呼:不仅中国光伏企业将失去超200亿美元的出口额,而且会造成超过3500亿元人民币的产值损失,将导致中国光伏产业百万人失业。
曾有外媒报道,中国企业加入全球竞争,直接将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价格拉低40%~50%。Scheuten太阳能公司的主席HansWillemsen曾在申请破产的时候说,来自中国的竞争实在“太强”。德国大多数媒体也认为是中国企业的后来居上导致了德企破产。或许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中国光伏产品频遭“双反”的原因。
维持国际贸易的一个基本准则是互惠互利,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长期保持压倒性的市场占有和数额巨大的顺差是不可持续的,历史上很多战争的爆发都源自贸易纠纷,比如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中东石油危机。有专家预言,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华贸易发起制裁,我们将面对“制裁”常态化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