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美国对华光伏“双反”靴子落地,本已凄迷惨淡的中国光伏产业更是风雨飘摇,就连尚德、赛维这些光伏巨头也已面临生死大劫。伴随“中国光伏崩盘论”的浮现,业界要求“救市”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其实,眼见昔日各地争抢的香饽饽如今成了伸手要钱的乞儿,最着急的要数这些明星企业背后的地方政府,一时间债务减免、资金补助、政策优惠多管齐下,更有让国资企业直接入股输血的打算,却引发了舆论对于“救市过度”的质疑。正如部分媒体提出的,这些企业究竟是否值得拯救?光伏救市的背后是否存在某些巨头“大而不能倒”的考虑?政府直接施以金援是否恰当?
另一方面,很多光伏企业对于对于政策面扶持的成效仍是疑虑重重。国家能源局关于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的通知下发后,业界人士普遍担忧电费与补贴能否及时到位、地方执行力度如何以及政策持续性等问题。为何外界感觉当地政府跟企业都快穿一条裤子了,这些企业却还感觉不“解渴”?究竟是他们“得了便宜还卖乖”?还是当前的救市政策出现了偏差?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地方政府吹大光伏肥皂泡
如果我们把时间倒回几年前,在以经济增长率和政绩工程为行事标准的一些地方,往往热衷于那些具有大投资、战略性投资的项目。因为这些项目的上马,可以立即带来人、财、物的巨大流量,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地方的GDP数字立马产生质的飞跃。
投资额大、投产迅速、增收快、利润率高、就业岗位多--光伏产业的这些特性,恰恰契合了地方政府的引资思路。加上“高科技”、“新兴产业”、“朝阳产业”的外衣,各地不惜开出土地、税收、劳动用工、金融信贷等各方面的优惠措施,吸引资金进入本地兴建光伏产业。江苏、河北、江西……把光伏产业作为重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的地方,就不在少数。
结果显而易见。这几年来,中国的光伏产业呈现了井喷式的增长。据统计,我国2008年光伏企业还不足100家,目前已膨胀至500余家,占全球产量的57%,全球十大太阳能光伏制造商中有六个来自中国。
光伏的肥皂泡越吹越大,可是配套的市场却没有起来。伴随这种失衡的增长,中国的光伏产业呈现出“国外热、国内冷;民企热、央企冷;企业热、舆论冷;上游热、下游冷”的怪象,整个行业在市场结构、政策博弈、投资主体以及产业结构上的矛盾愈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