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扶持应注重顶层设计
既然地方政府这种无原则的“兜底式”救助并不可取,那么,该拿什么拯救我国的光伏产业?其实,救企业和救人是同样的道理。面对一个体质孱弱、百病缠身的人,如果只是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么可能永无离开病榻的一天;不加区别的盲目进补,结果更会适得其反。真正可行的方式,在于汤药治疗的同时,为他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氛围,再教授其强身健体的方法,循序渐进方能达到完全的康复。
就光伏行业的政策性扶持来说,国家应着眼宏观指导、注重顶层设计、总体规划产业布局,从而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国家能源局将“十二五”分布式发电规划从10GW提高到15GW,同时表示会“对分布式的光伏发电项目实行单位电量定额补贴政策,对自发自用电量和多余上网电量实行统一补贴标准。这对处于衰退边缘的国内光伏市场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但由于现行的电力体制和价格机制与之尚不适应,巨大的市场空间难以释放,这一前所未有的救市政策并没有使光伏企业打消顾虑。
有光伏企业人士就指出,政策归政策,很多时候地方在执行上要打折扣;另外,补贴以及发电的电费能不能及时到位,这些都是问题,而这些又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成本回收和可持续发展。这些都还有待更多细则出台。
此外,有报道称,《国家电网关于大力支持光伏发电并网工作的意见》的审批稿已上报国家层面,其核心内容是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网权限下放地方电网,以及并网费用由电网公司承担。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让行业人士担忧。虽然权力下放了,但是地方电网没有并网的动力,因此可能会产生一个很大的寻租空间。
说到底,在发电市场以央企为主导的电力体制下,光伏要实现全面并网还是存在困难,如果能从体制上突破,国内光伏新能源应用才会迎来真正的生命力。
靠政府更应靠自己
在具体操作上,我国应该完善光伏市场激励政策,完善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和定价机制,研究制定分布式光伏发电上网政策和相关标准规模,兼顾大型系统和屋顶系统,推动国内光伏市场的稳定快速增长,以国内国际市场的均衡发展来应对主要国家对我国光伏产业的战略性遏制和潜在的贸易保护。
针对目前太阳能产业存在的多部门协调管理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成立以国家能源局为主导,多部门协同的行业引导和监管体系;同时建立国家级的太阳能产业和市场协调机构,统一协调和处理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
除了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光伏企业还应摒弃”等、靠、要“的惯性思维,着手自救。笔者认为,企业应该重视和支持多种光伏技术共同发展,避免在薄膜光伏技术取得突破时,我国光伏行业再次落后于欧美企业。此外,逐步改变单一光伏产品出口的局面,形成光伏产品、制造设备和项目开发服务共同出口的新型出口模式,巩固我国在国际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上的份额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