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利特新能源看到的是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的商机。10月14日,赵东刚从澳大利亚的AllEnergy光伏专业展上回来,这仅是每年公司参加海外十几个展会中的一个。参加展会似乎正成为企业推广商品和接单的重要渠道。光是参展,宝利特每年要花费五六百万元。“效果还是有的。”赵东对笔者表示,目前,公司已经接到了澳大利亚一个4兆瓦的订单,虽然不能与大型企业相提并论,但对中小企业来说已经不小了。
英利也在加快开拓新市场的步伐。据最新消息,英利近期在秘鲁斩获了拉美市场最大光伏订单,组件供货量达40兆瓦,一举成为拉丁美洲迄今最大光伏电站独家组件供应商。
虽然美国市场所占份额不大,但宝利特新能源仍寻求各种渠道力保美国市场。
赵东表示,目前已经有美国企业帮宝利特做代工,在保留宝利特品牌的同时改变原产地,合理规避了美国“双反”措施;此外,由于美国此次主要针对的是大陆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片,宝利特能源进行“曲线救市”,从台湾进口电池片,再将生产的太阳能组件出口到美国。
国内市场:转身有难度
出口受阻,面对国内潜力巨大的市场,中国光伏企业也正在国内布下棋子。据内部人士介绍,英利集团早在2007年就已经开始布局国内市场,主要形式是与国内大型发电集团共建地面电站。
“比如中广核集团要建一座核电站,但根据规定,必须要同时建一所同比例的清洁能源电站,我们就负责对其进行建造。”该人士对笔者说。
目前,国内市场份额在英利业务中的比重正稳步上升,二季度中国地区销售收入也比一季度增加近10%。但受访企业均对笔者表示,受客观条件影响,国内光伏市场目前还是比较难做。
“做国内市场的,风险不好控制。”赵东认为,花巨大成本投资国内市场很可能得不到相应回报。
他举例说,由于光伏发电要并入电网,部门利益博弈可能会限制光伏发电的频率,进而拉长光伏企业成本回收周期。与此同时,企业投入的成本高昂,因为光伏设备通常会安装在光照条件更好的中国西部,但东部地区是用电大户,客观上增加了发电成本。
英利内部人士则对笔者说,国内对光伏应用的政策支持空间还很大,国内民用光伏领域尚是空白。“不论是中国的电网接入还是法律法规都需要时间完善,因此想一下子把所有产能都转移到国内进行消化是不现实的。”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钟宝申对笔者说。
利好政策:不能“包治百病”
为了帮中国光伏企业度过艰难期,国家层面也陆续出台扶持政策,参展光伏企业对此普遍表示欢迎。
据媒体报道,国家能源局9月14日拟定了《关于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的通知》,称将出炉一个“一期为15GW总装机容量的分布式发电规划”。这比其9月12日印发的《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光伏分布式发电占据10GW的装机容量多了近一半。“不同于建地面电站式的集中式发电,分布式发电主要是利用分散式的、布置在用户附近的发电单元发电,比如通过屋顶太阳能发电,主要为工厂、节能建筑等场所供电。”英利内部人士对笔者解释说。
该人士表示,由于不经过电网,这种发电方式可以避开繁琐的并网手续,因此分布式发电装机容量的增加会给企业带来更多机遇。目前,英利分布式发电业务比例约占30%。
此外,国家发改委近期也密集组织各职能部门研究制定扶持光伏产业发展意见,并列出12家重点扶持企业名单,组织国开行对这12家企业扩大金融授信额度,加大贷款资金支持。
但英利集团首席技术官宋登元对笔者表示,政策只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并不能“包治百病”。企业的创新升级才是发展之本,毕竟最终拼的还是产品和技术。宋登元表示,一年来,英利集团在多项科研创新上取得突破,其中包括熊猫N型单晶硅高效太阳能电池、大容量磁悬浮飞轮储能技术及MWT电池研发技术等。
对于光伏产业的未来,赵东依然充满信心:“光伏市场还是会有,行业也还是要发展,只要市场有需求,我们就要做。我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