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场对中国涉外企业的经济战争正从幕后走向前台。首先是今年9月初欧盟启动对华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紧接着9月25日欧洲光伏产业联盟向欧盟申请,要求其启动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补贴调查,随后美国商务部在当地时间10月10日作出终裁,认定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其次是美国国会以对国家安全构成威协而阻止华为和中兴产品进入美国市场。
不可小视这两个事情,因为它从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一个重要的事态,那就是新一轮产业经济战争已经一触即发。与以往单纯的货币战争不同,这一次经济战争比较复杂,它既包含了贸易保护主义的色彩,也有对中国企业向高端迈进的扼杀,更有以限制优势企业从而限制中国经济的趋势。从贸易保护的角度看,光伏产业被扼杀是最典型的,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双反”的理解就很直接,说中国政府对光伏产品的补贴力度过大,导致美国光伏电池企业倒闭,2000多名员工失业;从制约中国企业向高端迈进的角度看,封杀中兴和华为则更典型,作为中国最有科技实力的两家企业,目前在美国这个全球科技中心已经得到稳步的发展,以华为为例,2006至2011年其在美国的营收增长了36倍,达到13亿美元。
因此,不难看出,要么是中兴华为这样的科技企业不愿意在全球产业链条低端继续生存而要向高端扩展,就会遭遇莫须有的封杀,而要扼杀像光伏这样低端一点的产业,则更为容易,只要中国企业的产品开始威胁到这些国家的就业,就可能引发一场绞杀战。这就给中国企业出了很大的一个难题,如果以技术占市场,会遭遇技术实力更强且背景更强的企业抵制,而如果以产品占市场,则前景更为悲惨,需要你的时候你就是打工者,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就是祸水,就会被扫地出门。中兴和华为还可以凭借技术优势据理力争,今年9月在美国众议院举行听证会上,华为和中兴分别派出高层参加,直面美国众议院的刁难,但即便如此也难逃被封杀的结局。光伏产业就更惨了,连争辩的机会都没有,我们确实只有低价,怎么去说服人家?
因此,在警惕新经济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的产业模式,特别是一味地强调粗加工和两头在外,就容易被别人扼喉。我们自己有没有问题?看看中国光伏企业的现状就知道了,在近来全球各地的光伏展上,中国参展企业报出的晶硅电池组件价格只有当前世界晶硅电池组件每瓦平均报价的80%,如此低的背后,是全国600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大力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水平重复、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就只能降低利润率,拼命压缩成本,截至今年10月,国内行业利润率从139%下滑到20%,浙江、广东等省中小太阳能企业利润率还不到8%。如此一来,靠低价抢夺市场之路走到尽头似乎也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我们有什么好说的呢?
中兴和华为的情况略为复杂,但有一点与光伏产业相似,那就是过重地依赖海外市场。而传说中作为美国封杀“中华”的幕后黑手思科,却是因为最近几年在中国市场里遭遇了华为等的阻击,从这点上反过去解释,也就是说“中华”其实在海外市场并没有对思科等构成威胁,但利用海外市场“中华”获得了技术优势,反过来对思科在中国的拓展形成威胁。我们不难看出,从这点上思考,“中华”为什么不大力发展国内市场?光伏产业为什么不转向国内?原因很简单,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无论是电信基础建设和光伏产业投资都投鼠忌器,我们用2G网络还有富裕,假宽带用得很滋润,怎么会有动力去建4G?我们用煤电那么便宜,怎么可能去上马成本巨大的光伏发电?
那么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的科技产业升级换代总比别人慢,优势企业不得不去海外寻市场,然后被封杀;我们消耗掉了便宜的煤炭,却给子孙后代留下无穷的环境污染。所以说,要打赢这场经济战,我们必须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多找问题并解决之,练好内功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