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西班牙的试点,我们已经摸索出了很多销售模型,”梁田告诉记者,这些模式很好复制。从9月份开始,英利已经把这种一站式模式推广到德国、意大利、希腊。再之后,则会推广到新加坡,由新加坡辐射整个东南亚。
与此同时,如何降低发电成本、提高性价比、增强产品竞争力也成为各家光伏企业近期的重要发展项目。梁田表示,英利集团自主研发的第五代“熊猫”N型单晶硅高效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已经达到19.5%,较之前又增加0.5个百分点,每年可为企业创收近亿元。据了解,“熊猫”电池是商业化生产的世界三大高效太阳能电池之一。
据梁田介绍,英利一直倡导和鼓励全员创新——“一变三接线盒”创新项目每年可节约2000万元;“太阳能新型刮刀”创新项目按1GW的产能计算,每年可节约制造成本1500万元;“新型石墨舟”创新项目保守计算每年可以节省设备维修费用250万元……
光伏产业命运攥在别人手中
“此前,中国光伏企业盲目追求产业规模的扩大,而忽视了技术的进步。”孟宪淦表示,如果中国没有成本适中且技术领先的高端电池,未来欧美等当地生产商也会选择将其生产线全部搬迁到中国,届时中国企业的优势也将荡然无存,而且,中国的光伏设备生产也极为落后。
据记者了解,我国光伏产业看似繁荣,但令业界感到尴尬的是,我国光伏产业一直处于“两头在外”的不平衡局面,原材料硅材料95%都是由国外进口,光伏产品90%都是出口到国外,产品的上下游均极大依赖国外市场,可以说,这把我国光伏产业的命运交到了别人手中。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表示,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开发国内市场是当务之急。孟宪淦认为,此前,“一窝蜂”式的发展方式是导致光伏产业步入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僧多粥少的局面令不少企业被迫出局。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在2012中国光伏产业领袖峰会上指出,全国有2000多家企业在从事光伏产业,有1000多家组件生产企业,这些投资更多的是受短期利益的驱动,缺乏对产业技术特点的分析,把一个技术性很强、市场风险很大的产业作为一个普通的行业来投资。
被动局面要从根本上解决
针对目前的现状,业内给出了三个建议,第一是尽快启动我国光伏产业的国内市场,据专家预测,我国只要有1/3的光伏产品在国内安装就可以制造千万亿元的内需市场,对光伏产业的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第二则是可以绕道发展,一方面光伏企业可以考虑把产品销往南非、东南亚等国家,另一方面则可以将生产线和订单转移到他国以规避欧美对于国内光伏产品征收“双反”关税的风险。第三则是希望国家能给予光伏产业一些支持政策。
不过,即便如此,国内光伏企业还面临着种种困难,尚德董事长施正荣就表示,要开拓国内市场,整个光伏行业应自律自强。比如,国内有不少小企业冒充尚德品牌,尚德被逼成立“打假办”,“今年专门花了200万美元打假。正是这些不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进入了光伏产业,造成了‘产能过剩’的假象”。施正荣说。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