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政策的驱动
从上世纪第一次规模化推广光伏技术的历史来看,光伏技术规模化利用的逻辑前提是更低的成本,但经济学基本常识显示,成本的降低又与规模息息相关。
于是, 政策补贴的激励模式得以出场。
回溯十年来的光伏业发展史,不断降低成本无疑都是其中的主轴,无论是“硅”、“膜”技术路线之争,还是产业链条上的竞争格局变化,无不如此。
而光伏技术的成本之所以能够如此之快地降低成本到目前这样一个水平,需要感怀的至少有一个国家和一个人。
这个国家,是德国——一个以严谨与精细著称于世的国家。正是德国率先推出针对光伏利用的政策补贴的激励模式,为光伏技术今日的规模化推广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而这个人,则是施正荣博士。正是在他的示范作用下,光伏产品制造在中国这个最具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国度遍地开花,并因此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降低至趋近平价利用的成本水平。当然,所有曾经为光伏业付出努力的人都值得感激,正是他们让光伏技术的利用推广有了今日的局面。
诚然,光伏业今日的局面的确有一些值得悲观的理由。
但是,回看来路,看看光伏技术的“前世今生”,就会发现,经过一路的不断被质疑,光伏技术的发展基础却越来越坚实,并已经成为各主要工业国家更加重视的新兴产业——如果不重视,“双反”的理由是什么?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损人不利己的事,恐怕没几个人愿意干。
换个角度来看,作为欧洲最主要的国家和经济发动机,德国这些年花那么多钱来补贴和鼓励光伏利用,恐怕不会是钱多了烧得慌。
事实上,正是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国家通过财政补贴政策的激励,光伏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才开始起步,有了这个市场需求,才带来了光伏制造业今日的发展规模。
而今,随着光伏发电已经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能够实现平价利用,补贴政策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这种转换,光伏业必须要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