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投资热情催生了一些光伏电站的新应用模式。最近出现在山东寿光农田里的光伏电站蔬菜棚就是一个新产品,这个具备光伏发电功能的蔬菜大棚是全国首座太阳能光伏农业一体化的高科技能源大棚,目前正为9月底的并网发电进行最后的准备。
负责该项目运营的华天新能源公司孙先生认为,大棚上架设太阳能发电站,这条漫长的产业链条背后,是农民、企业和政府三者的多赢。
据了解,该基地大约需要投入4000万元,并网发电后,按照每度1.15元的上网电价计算,年收入至少600万元,8年左右可收回成本。除此之外,这个年发电量1兆瓦的基地还能获得800万元的政府扶持。
对光伏企业来说,更大的吸引力在于建这样的电站不占用土地资源,可以利用大棚顶部,实现发电、农业相结合。传统方式建设光伏电站,一般为工业用地,成本非常高。在寿光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工业用地价格已达每亩40万元,且很难批下来,而这个占地180亩的大棚电站的土地成本几乎为零。
项目风险与资金压力
光伏企业建电站既能消化产能又获得稳定回报吗?目前来看压力与风险同在。一位光伏行业研究员表示,这只是暂时消化产能的方式,并不能解决行业整体下滑的局面,且有多方面风险。
据其介绍,目前建光伏电站有两种模式,EPC模式和BT模式。BT模式能获得比EPC模式更高的利润,但是首要条件是获得当地发改委的批准。
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虽然很多企业都去做光伏电站,但并不是每家都能从当地发改委拿到批准“路条”。据笔者了解,即使被广泛看好的BT模式,也并非一本万利。
目前,光伏电站国内的买主实际上就是五大电力集团。在一些较大的项目上,发改委更愿意和五大电力集团合作,民营企业要参与难度很大。青海省当地发改委此前就直接将电站项目划给了大型电力集团和能源公司。
不过,由于每个光伏电站的装机都相对较小,五大电力集团不会完全自己操作,而是采取跟光伏组件厂或开发商合作的方式,光伏企业生产出要关组件后,电力集团再进行收购,由此给了民营企业一定的参与机会和空间。但是,这种模式使得民营企业必然要接受电力集团的压价,利润空间有多大并不确定。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