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穿越到2015年4月30日
上午8:45,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客厅墙上的光伏电站控制器发出短促的嘟嘟声,红灯熄灭,绿灯点亮:屋顶的光伏电站开始工作了。控制器检测到足够的光伏发电功率输出后,家里的电源从市电模式自动切换到光伏电力模式。这时家里的电器将优先使用屋顶光伏自发的电力。当自发电力不足时,则自动恢复从电网购电。
中午12:00,阳光炙热,光伏发电达到一天的峰值。由于白天大家都上班,家里没人,工作的电器很少 ,光伏发电的多余电力直接上传到电网。智能电表开始倒转。
傍晚18:00,太阳西下。客厅墙上的光伏电站控制器发出短促的嘟嘟声,红灯点亮,绿灯熄灭:屋顶的光伏电站停止工作。家里的电源从光伏电力模式自动切换回市电模式。开始完全使用电网电力。
晚上10:00,主人收到智能电表的短信账单:本月累计从电网购电300度,自发电40度,净用电260度,需缴电费260元。
屋顶的光伏系统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型家庭电站。它根据家庭的工作负载和阳光辐照度,随时调节家庭电力单元和电网主网间的输入、输出关系,使得主电网和家庭电站(分布电源)间能够依据需要自动无缝解列、并网,或成孤岛运行。
回到现实,光伏发电的并网瓶颈有待解决
中国是世界光伏制造大国,我们牢牢掌控了70%的光伏产能和50%的全球市场,在2011年TOP10组件制造商中,中国大陆占据7家。可是中国的光伏终端市场却发育迟缓,业界把2011年才算为“中国光伏应用元年”。2011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为3GW, 只占到世界光伏市场的7.8%,这和中国的光伏制造大国地位是完全不相称的。过渡依赖海外市场的严重后果就是中国失去定价权,在别人屋檐下,只能看他人脸色,到处被双反,受制于人。
那么中国光伏市场为何发展如此滞后呢?问题到底出在哪呢?国内光伏市场的瓶颈不是成本和技术,而是并网难。
无论是光伏,还是风电,任何新能源项目最终的投资收益途径是依靠发电来收回成本。发电使用有两种途径:1.自发自用2.出售给电网,就是并网上传。目前,对于分布式屋顶光伏电站,电网要求必须自发自用,不许上传。光伏多余的电上传电网本来是最经济的消纳渠道,现在被电网封死了。只有对于经过特许权招标的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才可发电上传,真正售电。这部分电站每年额度是很小的。并网的受限极大地限制了国内光伏市场的发展。
伴随欧美对中国光伏产品相继实施双反,海外市场急剧萎缩。打开国内光伏市场成为业界的期盼。而解决光伏发电的并网瓶颈,是打开国内光伏市场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别无选择。中国在2011年宣布了其在哥本哈根协议下承诺,至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至15%左右。为落实此承诺,发改委近日发布《“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家明确提出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