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欢迎收看经济半小时。9月6日,欧盟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该调查涉及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是迄今为止欧盟对中国发起的最大规模贸易诉讼。9月11日商务部派出副部长级的代表团前往欧盟及法国、德国就此案进行紧急磋商,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反倾销调查,光伏企业到底承担着什么样的压力,又该如何应对呢?来看记者调查。
9月6日,欧盟宣布正式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作为国内最大的光伏企业,英利集团联合天合、尚德、阿特斯紧急召开了电话会议。
阿特斯瞿晓华:关于欧盟反倾销的问题,第一个点就要选择替代国,明确的告诉我说,现在提出用美国作为替代国,同时又提出用他们自己作为这个代表,我觉得这个是开国际玩笑,他自己没做好,比别人成本低就不行,怎么可以这样?
我们了解到,国内光伏企业90%以上产品销往国外,每年销往美国大约10%,欧盟销量最大,占我国全部产量的70%,贸易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早在今年5月17日,美国商务部已经对中国光伏产品做出 “反倾销、反补贴”双反调查,即将在10月3日宣布最终裁定。此次欧盟再次发起反倾销调查,按照规定,欧盟将在立案后2个月到9个月时间,发布初裁结果。面对即将到来的两次反倾销终裁,英利、天合、尚德、阿特斯“四大家”商讨最多的就是怎么联合抗辩 “双反”。
英利陈卓:关于这个听证会上面的发言,特别是专家证人的安排,现在有一个什么样的思路,我们比较关心。
李磊:其他还有什么想法吗?天合呢?
天合高纪凡:我想问书面材料什么时候交给美国?
阿特斯瞿晓华:9月20日。
高纪凡:9月20日没有多长时间了。
“光伏产业”也可以理解为“光伏发电”产业,就是利用太阳电池直接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究人员开发出能够进行光电转换的单晶硅太阳电池,使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梦想成为现实。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日本、德国等纷纷制定扶持这种清洁环保能源的政策和发展规划,光伏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成为全球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关注和争夺的焦点。目前该行业主要是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包括多晶硅、硅片、电池片以及电池组件生产等。从零四零五年开始,受欧美各国市场巨大需求的带动,我国光伏我国太阳能电池企业以每年增长4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并带动了产业上游的多晶硅制造企业,不到十年的时间,我国成为了世界第一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大国。美国“双反”初裁宣布对我国光伏产品征收31.14%-249.96%的惩罚性反倾销关税,导致我国光伏企业迅速失去美国市场。此次如果欧盟认定中国光伏产品存在倾销,又将给中国光伏企业带来怎样的考验呢?
苗连生:英利现在发到欧洲去,占了我自己的70%这样的量,市场出现问题了,那么会出现一个灭顶之灾。
记者了解到,连续遭遇反倾销带差,对企业利润影响比较大。以英利为例,截止到2012年第二季度,英利绿色能源的毛利率从第一季度的7.8%降至4.6%,净亏损却从一季度的4500万美元增加到9020万美元,连续四个季度亏损。遇到资金链危局的不仅仅是英利一家。根据美国投资机构Maxim Group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债务累计已高达175亿美元,约合1110亿元人民币。
苗连生:现在每个企业的资金都是各有各的问题,我们也有我们的难处。
记者:什么难处?
苗连生:不像过去大家伙非常轻松的过日子,现在勒紧腰带,也得过这个日子,把这个日子想长一点,市场今后好了/但是谁能活到那时候这是关键问题,所以说非常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