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光伏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外交困。
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的光伏组件产能约为50吉瓦,其中来自中国的产能有30吉瓦,而当年,全球光伏市场的需求不过35吉瓦左右。
产能已经远远超过市场的需求,产品价格不断下滑,企业经营面临困难,光伏企业二季度财报几乎全线亏损。此为内忧。
美国、欧盟相继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这对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抑制作用明显,而欧美市场占据中国光伏产品市场的近95%。此为外患。
“在如此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启动我国国内光伏市场,虽然并不能拯救中国的光伏产业,但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产业的困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光伏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王世江对记者说。
但是,中国国内的光伏发电依旧面临着诸多难题,可以说,这条路走起来并不轻松。
大型光伏电站并网难
作为中国首家大型光伏电站的制造者中节能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张学会对此深有体会。
“在2009年和2010年的时候,大型光伏电站由于装机容量较小,属于新兴的新能源领域,所在地政府的支持力度大,并网还是相对简单的。”张学会说。
“但是,这两年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张学会话锋一转,“随着电站规模的增长和竞争的愈演愈烈,并网的问题逐渐显现。”
据记者了解,大型光伏电站在建设前必须获得官方许可,拿到路条。凭此路条,电力公司会允许电站建设方进行接入电网的相应设计和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开展下一步的施工方案的设计。
因此,并网设计能不能通过审核是项目核准的必备条件之一。换句话说,如果企业的并网设计审核没有通过,那么项目就不可能开工建设。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张学会所在的中节能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今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成一个电站。
“这和我们年初制定的目标有很大出入,”张学会说,“不同的项目在不同的省份,核准的差距非常大,快的可能两三个月,而慢的甚至两三年”。
核准通过,开始动工,也并非万事大吉。
电站的投资方还可能因为电网规划线路的建设与电站的建设进度不匹配等问题,而自行承担这部分本该由电力公司买单的建设费用。这其实与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规定有所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