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持久战
一旦9月6日正式立案,欧盟光伏反倾销将正式进入法律程序。
高朋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高级合伙人谢向阳律师此前受江苏省有关部门委托,帮助包括尚德、天合在内的若干光伏企业针对美国商务部的初裁进行应诉。他向本报记者表示,此次如果立案,欧盟将向被诉企业发放4套调查问卷,给予30天的答卷时间,特殊情况可延长2周。此后,根据案情的复杂程度,在立案60天到9个月之间,欧盟委员会将作出初裁,此间有可能向被诉企业征收临时反倾销税。
初裁之后,中国企业仍然有机会积极应诉,而终裁将在立案后12个月,最迟不超过15个月内进行。也就是说,最迟到明年的12月5日前后,此案将给出仲裁的最终结果。一旦被认定反倾销,中国企业将可能在此后5年内被持续征收反倾销税,此后才有机会获得复审。
“终裁后双方都有机会向欧盟初审法院起诉,但法院只审查程序问题,不对事实部分重新核查。”谢向阳表示。
此前中国企业和政府的多方斡旋,似乎不能改变德古赫特“按照欧盟贸易规则办事”的决心。
“德国在欧盟委员会中的分量很足。”谢向阳表示,“尽管欧盟委员会的仲裁是独立程序,但即使立案,在最终的调查结果和税率认定上,目前倾向于中国企业的德国政府的态度,仍然有不小的作用。”
不过,欧盟反倾销立案可能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 “欧盟反倾销立案和美国的光伏‘双反’终裁(美国商务部定于10月9日进行终裁),结果将相互影响。”谢向阳表示。与此同时,印度也虎视眈眈。此前印度光伏电池制造商已多次向印度商会提交反倾销申诉书,目前仍然在对申诉范围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