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10月19日,七家美国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申请,要求对中国75家光伏企业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调查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了,国内许多厂商,都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究其原因,本次“双反”的开展直接原因是美国三家光伏企业连续倒闭,之前,美国和欧洲的光伏组件企业处于世界主流位置,无论是技术还是品牌都略胜中国企业一筹。不过经过这几年发展,光伏行业的发展有了较大的变化,世界前十名的光伏组件企业中,中国企业已经占据了一半以上,产能也占据了全球光伏市场的半壁江山,曾排名世界第一的光伏组件厂商,美国本土的第一太阳公司也被无锡尚德超越,只能排居次席。
“双方”实施过程
美国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主席亨利公开表示,美国正面临失去清洁能源领导地位的危险。三家企业在破产声明中,都将公司崩溃归咎于全球需求下降及竞争过于激烈,特别是来自中国同行的竞争。于是美国商务部调查了中国的无锡尚德、英利集团等多家企业在美国的销售情况,还派专员到中国工厂来进行实地考察,于今年5月作出了初裁,对中国的各个企业在反补贴方面征收5%左右的关税,而对反倾销方面则征收30%~250%不等的高关税。
为应对美国“双反”,国内业界巨头集聚上海,召开声讨会,其中尚德董事长施正荣、英利董事长苗连生、天合CEO高纪凡、阿特斯董事长瞿晓华等大佬悉数出席。不过,这些下游企业在谴责美国高关税政策时,却反对对美国多晶硅双反采取报复性的措施。
其中,施正荣就对记者表示,光伏是全球化的产业,因此采取贸易战只能是两败俱伤,因此不赞成对美国多晶硅双反,而苗连生的评价则是:“在这个时候以对美国双反来报复,只能是火上浇油。”
相对美国双反时国内光伏企业的轻松与乐观,欧盟的反倾销却让国内企业时刻绷紧了弦,欧盟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行业空前的关注,同时挑战着国内光伏企业的神经。随着立案日期临近,面对世界最大光伏应用市场对中国的关闭,当前国内光伏企业已呈现出极度焦灼态势。
目前,中国光伏产品50%以上销往欧洲,一旦立案,中国大部分光伏组件企业将被逼入绝境。不过,在此情况下,国内光伏行业仍未能形成统一的应对意见。8月17日,上游的多晶硅企业正式对欧盟提起双反得到商务部支持,而下游的电池组件企业则表示明确反对,认为这将加剧矛盾。
8月20日,中国商务部网站上公布了关于对美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部分扶持政策及补贴措施贸易壁垒调查的最终结论,认定美国存在至少6项违反WTO相关补贴规定,商务部将依法采取相关措施,要求美国取消对中出口的限制;与此同时,中国商务部已经接收由保利协鑫旗下江苏中能提出的“对欧、美、韩多晶硅双反调查”的申请,涉及金额达几十亿欧元。
商务部领导曾召集上述四家企业负责人进京开会,在会场上,商务部一位负责人向四位大佬表示了两点意见,一是,双反最终是否立案,决定权在欧盟,而不是中国商务部;二是,政府能做的只有采取反制措施,但对欧盟多晶硅双反又遭到下游企业的反对,而对汽车、飞机双反实际上是让国内消费者买单,也无法操作。
“所以从大局出发,我们决定既要双反美国,也要双反欧洲,希望你们能理解。”
光伏行业远瞻
光伏行业协会一位人士向记者表示,如在美国建厂仅依靠卖组件的单一模式将难以为继,需要向终端的光伏电站业务方面扩张,才能有盈利期望。
一位尚德海外部销售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在美国卖组件已经无法盈利,而美国目前最赚钱便是光伏电站投资,一般内部收益率都在10%以上,将享受美国政府的投资补贴,有的地区补贴幅度高达30%以上。“而且若是美国本地生产的组件,还能优先获得一些由地方政府投资的光伏电站工程。”
因此对于光伏行业的发展,还是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而就发展现状而言,小编认为这正是备受关注的原因,各地都不放弃热门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