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能是一个发电企业”,李河君说汉能控股与国内其他光伏企业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卖太阳能电池板、卖组件,而我是自个儿用掉了,因为发电是我的老本行。”
实际上,近几年来,太阳能发电已经成为欧美光伏企业一个重要的扩张领域,光伏电站的投建规模也越来越大。不过,一位业内人士也向笔者表示,国内太阳能电站装机量少是因为补贴政策的改变造成的,但太阳能平价发电已是必然的趋势。
高门槛路线
李河君的做法,从一开始就被旁人视作是“剑走偏锋”。
在传统晶硅太阳能的生产成本构成中,能耗成本甚至一度高达四成左右。因此,不少人曾“指点”李河君,利用自己水电发电成本低的优势,杀进光伏产业。
“(晶硅)门槛太低,几个卖鞋的小商贩联合起来,筹点钱就能搞出个多晶硅项目,太混乱了。”观察研究了三年之后,李河君选择了技术和资本门槛更高的薄膜电池为切入口,“没有几百个亿,这个行业起不来”。
关于光伏技术发展趋势,技术派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多晶硅电池是第一代技术,薄膜电池和聚光太阳能属于第二代和第三代技术。
薄膜电池虽然已经进入了商业化量产的阶段,而且其发电成本要比晶硅电池低,但其投资规模却是晶硅电池的数倍。2011年全球光伏发电67.4GW的装机总量中,薄膜电池累计装机量仅有4GW左右。
实际上,国内尚德、新奥、赛维、正泰等大企业早先就已经进入了薄膜电池领域,但自2008年以来多晶硅价格的暴跌,市场因素和技术风险的叠加,这些企业暂停或干脆退出了薄膜电池项目。
这还不仅仅是技术和资本的问题,社会公众对光伏技术的认知也是其发展的一种限制。甚至在民间,也因环境污染等问题,出现了反对光伏项目投建的呼号声。
前述业内人士告诉笔者,长久以来,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是,很多人会把多晶硅等同于整个光伏产业。虽然晶硅太阳能是清洁能源,但在晶硅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却是高能耗、高污染的。这成了外界诟病整个光伏产业的一个焦点。
“光伏产业本身非常专业,一般人很难搞明白。”学机械工程出身的李河君自诩对光伏技术理解的非常快,但令他头疼的是,太多人对新能源的问题“不太理解”。
“薄膜产业是全球化很强的产业,与晶硅电池相比,较少用到晶硅料的薄膜电池也代表着美国新能源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因此在美国‘双反’调查中,并不包括薄膜电池。”一位业内人士向笔者分析。
显然,美欧市场的“双反”给薄膜电池企业带来了产业萧条下的意外生机。李河君将汉能控股发力的时间点设定在2013年,一个重要的判断理由就是“双反”所带来的大量晶硅电池低端产能的淘汰。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