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红火背后的先天性不足从太阳能产业发韧伊始就开始暴露端倪。早在2009年太阳能热水器第一年纳入家电下乡补贴范围时,就有专家指着一条马路上几十家热水器生产企业一字排开的阵势说,缺失行业生产标准、没有真正的检测,单纯靠模仿、拼装、贴牌的作坊式生产,太阳能光热难以红火多久!
两年之后,此语不幸言中!自去年上半年开始,太阳能光热行业就出现了明显的停滞态势,热水器开始陷入惨烈的价格战,互相挑衅、明争暗斗的结果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太阳能地热、光热发电的应用更是几乎停步不前。至于“两头在外”(多晶硅绝大部分靠进口、太阳能电池绝大部分出口)的光伏行业,由于进口了多晶硅、污染了国内的环境后,造出的99.2%的光伏组件又要靠国外市场吸纳,因此,遇到了像欧债危机这样的国外需求增幅降低,光伏遭遇寒冬便不难理解。更何况,光伏产品的市场空间看似广阔,但那是在依赖政府补贴和传统能源比价基础上的虚拟空间。
于是,光热利用便在农村需求逐渐饱和的情况下,价格一落千丈也推销不动。光伏行业也成了难兄难弟,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作为原材料的多晶硅价格大幅上涨,而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经济惨淡带来的是光伏组件需求率大幅降低,大量中小型光伏企业破产、老板跑路的新闻频现报端,曾经高投入、高产出、高利润的“三高”光伏产业,瞬间便走入了低谷。
太阳能光热发展的困局倒还好求解:既然目前的困难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造成的,那么,国家相关部门根据行业的现状出台一个大家信得过、易执行、易监督的标准,推动整体质量的提升,同时,下乡之后再返城,主攻城市里的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那么,太阳能光热的春天也许很快就会到来。
但对太阳能光伏来说,要摆脱目前的尴尬境遇,可能靠自身救赎还难以完成。因为,“两头在外”的先天性不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关键是,光伏产业受政策的影响面太大——这既有国内的行业政策,也有国际上贸易政策的变化。目前大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阶段性的产能过剩导致了光伏业的寒冬——2011年全球的光伏组件产能约为50GW,其中中国已有及在建的组件产能总量约在30GW,而2011年全球新增的装机容量只有29.7GW——约20GW的产能处于过剩状态。
屋漏偏逢连阴雨!正当光伏行业苦思冥想欲鼎力打开市场应用大门的时候,欧债危机使得欧洲对光伏市场的补贴大幅削减,市场销售的光伏组件从1欧元/W降低到最低的0.48欧元/W,出现了企业出货量增加,利润却在下滑的情况。就在这危机的当口,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提出“双反”调查,德国企业SolarWorld(太阳能世界)也向欧盟递交了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的申请。目前,欧洲是其中最大的光伏市场,一旦欧洲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立案调查确立,中国光伏企业处境将更加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