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光伏领域核心技术研究起步较晚,我们把重点放在了标准体系建设这一基础性工作上,希望在1至2年内把标准体系框架搭建起来。
标准绝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制定出来的,指标数据必须经过反复讨论实验,要有科学严谨的依据才能确定,因为小数点后面一个微小的数字就可能决定一个甚至是一批企业的生死,这也就决定了它的编制周期相对较长。而且必须要有大量的技术、人力物力投入,去年我们就一个设计规范专门开了六次会进行讨论,会上大家经常就一个指标讨论到深夜,这是常有的事情。一般来说,做一个标准至少要投入几十万,大的项目要投入一两百万。除了政府给予少量补助之外,绝大多数资金都由中电联及各编制单位自己来解决,经费压力的确很大。
国外的情况则不同,上面已经提到了国外的产业标准大多由行业协会负责制定管理。他们的资金来源有三大块组成,一块是政府支持,提供资金委托协会编制,并将需要政府控制的条款升级为技术法规。第二块是协会会员单位的会费支持。最后一块是卖标准,卖给需要标准的企业,这样大概能回收三分之一的资金。
据了解,一个企业在国外一年平均需要花费几十万购买标准。当然,这也得益于国外良好的诚信体系建设以及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中国电力报》:国标、行标、企标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汪毅:一般来说,凡是跨行业且具有重大影响的规范都要做国标,具有行业特点需要在整个行业层面进行规范的则做行标,本企业强制规定执行的就是企标。原则上下一级标准不能违反上一级标准。但是,行标和企标可以比国标要求的更细更严格,但这并不是说国标制定的水平很低,而是说它作为一个基础性和通用性规范,反映了产业的平均水平。
标准并不是越漂亮越好,而是要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原则,不能脱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