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台湾太阳能产业在历经2009年、2011年2大环境震荡后,并没有凸显本身的竞争力,反而愈挫愈没自信。受环境压迫,愈来愈多业者被迫依赖中国国内厂的委外单或合作来求存活,但也被认为疑似有自掘坟墓的危机。走过2011年踏入2012年,台系太阳能厂仍需解决当下发展
台湾太阳能产业在历经2009年、2011年2大环境震荡后,并没有凸显本身的竞争力,反而愈挫愈没自信。受环境压迫,愈来愈多业者被迫依赖中国国内厂的委外单或来求存活,但也被认为疑似有自掘坟墓的危机。走过2011年踏入2012年,台系太阳能厂仍需解决当下发展的困顿,否则仍难逃边缘化的危机。
2009年太阳光电产业受到风暴及西班牙太阳能补助政策变动的影响,太阳能产业出现自2004年崛起以来,前所未有的供需不平衡震荡期,使得产品价格由原本的「天价」回归到高价,其中最明显的案例即是2008年第3季多晶矽现货市场每公斤报价一度突破500美元的天价交易,但2009年跌至100美元左右,即使有诸多业者仍是批评该价格对每公斤成本约在30美元左右的料源厂来说仍是暴利。
2波不景气先后来袭太阳能产业汰弱留强
对台系太阳能厂来说,2009年的金融危机其实也被业者视为中转之一,但在此次的挑战中,台厂的高质量生产技术并未因而脱颖而出,尤其随著中国国内厂的壮大及成本竞争力的优势,全球太阳能产品报价一路被下砍,不管是欧美业者或台厂都被迫跟进,而台厂在模块及系统端布局相对弱势,无法像欧洲厂以品牌模块区隔市场,其实早已为未来难以有效跳脱供过于求问题留下伏笔。
2010年太阳光电产业快速反弹,使得供不应求的情况再度发生,业者积极扩产以因应市场需求,2011年却因为欧洲补助政策的异动,需求急冻,使得太阳光电产业第2季快速面临供过于求的压力,多数业者认为,这次挑战来真的。
2011年除了产品售价约有50%的年降幅外,两岸相当大比例的太阳能业者面临减产、停产甚致关厂的命运,市场到处可以耳闻二线或三线厂出场的讯息,而欧美厂也一路传出破产倒闭的消息。
台厂在如此严苛的市场环境下,凭借著2010年的盈余及在财务支出上相对保守,在一片亏损中勉强挨过2011年。相较之下,中国国内市场从2011年初就有中、小厂因为市场需求结构的改变,尤其垂直集成厂补足了产能、不再委外,以致于这些厂订单难筹,第2季又受到终端需求急冻的影响,更多中、小厂一路面临停产、歇业,在市场上也时有耳闻代表性的垂直集成厂同样面临减产及资金筹措问题。
2011年这波的市场挑战,对台厂来说,出海口的布局弱势更为明显,尤其在欧美厂因不敌中国国内厂的低价竞争下,生存受到威胁,过往与欧美厂合作甚密的台厂在订单上也间接受到影响。2011年包括德国Solon申请破产,BP宣布退出太阳能市场,这2家业者过往与台厂都有相当密切的代工合作。
在这2波的危机中,不难看出诸多台系厂在面对市况挑战时多数是一筹莫展,显示本身在面对挑战的警觉性仍不足。2011年一线太阳能厂高阶主管形容,太阳能已跳脱过往供不应求的时期,不再是连猪都会飞、随便做都会赚的时代。口袋不够深、竞争力不足,尤其是不懂得有效管理者,出场是可预见的。
以中国国内厂在构建系统出海口为例,2010年中国国内政府透过中央所属相关建设银行,大量释出资金让诸多中国国内厂得以有效在国际市场构建系统,若如市场传言,欧洲2011年出乎意料的系统高安装量,有相当比例来自于中国国内厂的「贡献」,其实也间接证实了中国国内厂在国际系统市场的布局。
台湾太阳能产业在历经2009年、2011年2大环境震荡后,并没有凸显本身的竞争力,反而愈挫愈没自信。受环境压迫,愈来愈多业者被迫依赖中国国内厂的委外单或合作来求存活,但也被认为疑似有自掘坟墓的危机。走过2011年踏入2012年,台系太阳能厂仍需解决当下发展
布局出海口并非万灵丹稍有不慎反成营运包袱
不过,若仔细审视中国国内业者的出海口布局策略,就可发现当中也不乏病急乱投医者。例如部分中国国内业者采行「免费」供应模块以作为投资成本,与当地系统厂合作拥有电厂的策略,或部分业者本身自行拥有系统或电厂,藉此消耗本身的产能。但这些做法其实不无问题,早在2011年第2季末,市场即传出部分中国国内厂对此运行模式深感吃不消,因为随著景气不如预期的时间拉长,供过于求及价格狂降的问题已让业者在资金运转上大喊吃不消,但公司却有大笔营运资金深陷在系统端布局,难以灵活周转,令业者难以喘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