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1月19日,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正式依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提出破产保护申请,柯达极为艰难却异常关键的下一步行动引发了各界的广泛猜测。
近日有外媒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柯达方面目前正与美国奈特考尔技术公司(NatcoreTechnology)合作开发基于碳纳米管的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此类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所需成本仅为传统太阳能电池的50%左右。
“转型的难度很可能远比想象中的大,柯达在中国的同行乐凯胶片就是这样的转型轨迹,但是至今其电池业务的贡献率仍然不是主力”,一位光学材料行业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柯达的新“阳谋”能否奏效?
最先发明数码相机却倒在数码化大潮中的“黄色巨人”柯达公司,自申请破产保护之日开始就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业务重组和被迫“再转型”。
据悉,柯达最新“空降”的首席重组官米斯特哈姆的业务部门规划将获得柯达管理层的授权和帮助,其工作进展将直接向柯达董事会汇报。而转型的阵痛期似乎才刚刚开始,柯达方面预计公司的重组工作要到2013年才能全部完成。
虽然截至目前柯达方面暂未就开拓薄膜太阳能电池业务一事做出正式回应,但是这一“转型可能”已被不少业内声音所质疑。其中最大的原因仍旧是错过时间窗口,难免遭遇“为时已晚”的尴尬。
回顾柯达数码时代至今的发展,简单来看就是一部不甚有效的转型史。
自2008年以来,柯达转型新业务并不顺利,相比日本富士胶卷多业务部门的发散式转型,柯达的转型则主要是通过出让专利“家底”这种方式维系,虽然获得了2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补充,但是这种不可持续的转型方式只能作为过渡期的“权宜之计”,胶片核心业务外的下一个“利润爆发点”迟迟难觅踪影。
在太阳能领域曾具有专利技术的柯达公司,此番转型就是希望凭借其原先对制造胶卷的感光材料的技术储备,借由感光材料核心涂膜技术与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所需涂膜工艺这二者的关联性,研发并推广其柯达品牌新型的有机太阳能电池。
“再转型”仍旧面临重重挑战
如今柯达“胶卷业务已死”,其追寻的转型之路则与其在中国的老对手乐凯有着惊人的相似。
前身是化工部第一胶片厂的乐凯集团,在胶片时代与柯达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有如 “针尖对麦芒”。而谈及胶卷公司的转型得失,乐凯集团原首席专家、中科院院士邹竞曾表示,当年柯达自恃行业老大,不愿放弃传统银盐技术的盈利机会,转身比较慢,导致走到今天还没能成功。这些年来真正成功的是富士,它现在主打业务为膜材料,这也正是乐凯奋斗的方向。
前述业内人士表示,虽然不少胶卷企业都开始朝着光学薄膜的领域探索,但是任何转型都必须经历数年的技术转移、架构调整以及品牌拓展,这些都是对资金链吃紧企业的一大考验。
一大棘手的问题即是,转型的时间窗口是否已过?面临破产之困后才幡然选择“再转型”的柯达,传闻中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战略是否显得有些仓促?
“柯达并不是第一家进入这个行业的胶卷生产公司,已不具有先入优势。一旦真的进入,转型前期的生产线建设以及产品的定位都是极为费时费钱的。况且相比这一行业现有的企业,柯达并不大具有很大竞争力的,仅凭借原先光学胶卷时期的技术储备能否支撑长期的技术优势,目前来看还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该业内人士表示,“不过,从另一角度来看,目前的柯达似乎并没有太多其他的选择,与光学技术有关的上下游产业延伸极可能是其转型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