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日,2011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开幕。450平方米的河北展馆内,新能源装备承载着“河北装备——— 创新高端制造之路”这一主题,成为我省此次参展的五大亮点之一。这是变化,更是趋势,昭示着我省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令人激动的未来。
而在冀中南大地上,已经有一家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过上了自己的“好日子”。2011年,河北晶龙阳光设备有限公司(简称阳光设备)实现销售收入2.4153亿元、利税5488万元。其自主研发的JL-CZ150型单晶炉也于日前投入使用,填补了全自动、大直径单晶炉技术领域的国内空白。
在这场光伏业“寒冬”中,这样的业绩令人艳羡。
从半导体厂里一个小小的维修车间到如今年产值过亿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5年间,阳光设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产业故事?亟待转型升级的我省装备制造业,又能从中借鉴些什么?
“逼”出来的新兴产业
不仅实现单晶炉自给自足,对外销售还连年破亿
制造业界有一句顺口溜:“紧车工,慢钳工,啷里啷当维修工。”意思是,性子急的人适合做车工,性子慢可以去做钳工,要是吊儿郎当就只能去干维修的活了。
但这句顺口溜并非处处适用。边志坚,阳光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彼时还只是晶隆半导体厂(晶龙集团前身)的一名工人,回忆起当时,这个34岁的年轻人操着一口宁晋方言大笑:“在我们这儿,啷里啷当就毁了!一台单晶炉百十来万呢!”
单晶炉即晶体生长设备,工作原理是将多晶硅投入其中加热熔化,提炼拉制出单晶硅棒。那时,单晶炉不仅昂贵,而且数量极少。1996年,全国仅有两所高等院校在制造单晶炉,其中技术相对成熟的西安理工大学,年产也不过五六台。工友们第一次见到这个庞然大物时都傻了眼:“这玩意儿长得跟锅炉似的,能让液体里头长出固体来?变戏法呢这是?”
当时的晶隆半导体厂正处于初期扩张阶段,亟须提高产能。作为半导体制造过程中的关键设备,单晶炉在此时被陆续购进。机器数量多了,问题也跟着来了。单晶炉坏一次就毁一炉的料,一炉十几公斤的原料加辅料成本得2万多元。而当时的设备故障率奇高无比,基本上每炉必修。向生产厂家报修,光维修费和时间成本就严重影响生产效益。
自己修——— 严峻的现实前,大伙被“逼”上了自力更生的道路。
1997年,晶龙成立了自己的维修车间(后改为维修保全部),先后选派七人赴西安理工大学进修单晶炉系统理论知识,其中一人还是从县里的轴承厂请来的“外援”。在那个将单晶炉视作“神物”的年代,他们像影子一样粘着厂家的维修师傅,最终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一般人要几年才能学会的单晶炉维修及设计原理,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了厂里的难题。一个细节印证了维修车间的劳苦功高:15年后的今天,最初参与组建维修车间的工人,无一例外都已是晶龙集团的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