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目前欧债危机、美国经济不景气、各国的金融困局使得光伏产业这个“孩子”时不时面临着断奶和吃不饱的危机,这就是国内外的光伏产业“年关难过”的重要原因。
2009年2月,奥巴马签署了“经济刺激法案”,在这个法案的背景下,美国1603财政补贴计划也开始实施,这个计划在三年中支持了美国大量的太阳能光伏和光热产业和项目。美国太阳能行业协会曾多次表示“这个财政部计划是美国光伏产业最重要的政策”。但据最新消息,由于共和党和奥巴马没有商讨成功,该计划未获延期,于2011年12月31日终止。12月14日,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和GTMResearch曾作出预测,如该计划延期失败将导致新项目面临税负公平的瓶颈,导致2012年第三季度的商业光伏项目和2013年的公共事业项目的增速放缓。看来,即使是在美国这样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相对成熟的国家,离开了财政政策的扶持,这个年轻的产业同样摇摇欲坠。
退出鼓励性目录,错不在多晶硅
不久前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修订)》中,备受关注的是80%用于光伏产业的多晶硅从鼓励性产业目录中被删除,这一举措是否与光伏产业需要政策扶持的现状相矛盾?抑或矛盾困局背后另有“玄机”?
“国家怎么可能再去鼓励一个已经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呢?相对于大力的鼓励,如今的光伏产业更需要调整和重组。”商务部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部副主任吕博一语道出这一举措的原因。有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一直以来在商务部或其他相关部门组织的研讨会上,多晶硅的生产一直被冠以“高耗能、高污染”的帽子,在如今“节能减排”的大势所趋下,被“驱逐”几乎是必然。
对此,孟宪淦提出了为多晶硅“平冤昭雪”的理由:“一直以来我们对多晶硅的理解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它产能过剩、高耗能、高污染。但从目前我国的多晶硅产业来看,已经进入了健康的发展状态。多晶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能耗和污染的控制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我国多晶硅产业发展的早期出现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掌握多晶硅生产最先进的工艺,解决不了能耗的问题,但现在已经可以做得很好。现在中国的大型多晶硅生产企业采用产品回收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产生能耗和污染的原材料都被封闭起来反复地回收利用,这些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孟宪淦举例说,业内领先企业生产一公斤多晶硅的成本已降至20美元,综合能耗成本也降到60多度电了,已经完全脱离了高能耗、高污染的行列。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