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和太阳能毫不相干的企业和资本一哄而上,原有的光伏企业也不断发力,尽可能的多融资做大规模,试图通过‘野蛮生长’的竞争手段来占领市场。”李玲说。
李玲指出,我国光伏行业要度过寒冬,必须摆脱光伏原料和产品“两头在外”的尴尬境地。尽管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硅原料出口国,但多晶硅提纯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七大厂商手中,他们几乎垄断了全球的多晶硅原料供应,我国每年仅从美国就要进口20多亿美元的多晶硅等原料;市场方面,作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基地,中国企业严重依赖出口,以2010年为例,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8000兆瓦,而同期我国太阳能光伏系统新增装机仅为520兆瓦,其余7480兆瓦全部用于出口,出口比例高达94%。
“原料供应没有话语权,终端市场主要在外,使得我国光伏企业长期受制于人,抵御风险的能力极差,欧美经济、政策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带来大风大浪。”李玲说。
要想从根本上拯救中国光伏产业,较长时间内还要靠国内市场。事实上,有关部门已经发布了一系列光伏扶持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版)》首次将新能源作为单独门类列入指导目录的鼓励类,并力推太阳能;《关于做好2011年金太阳示范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中央财政将继续安排资金支持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确定了全国统一的上网标杆电价。
即将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有望将太阳能发电装机目标上调至1500万千瓦,是此前规划的三倍,其中光伏发电装机目标由此前的900万千瓦上调至1400万千瓦。
“如果国内光伏发电市场能够启动,光伏产业将会迎来新一轮繁荣。”李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