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西方已经进入2011年结束前的倒计时;在东方,离中国的农历新年也仅仅只有不到两个月时间。这一年即将结束,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人们开始做年底最后的冲刺,但相当一部分人反馈,这并不是大获丰收的一年。
因产品平均销售价格承受压力和库存量高于预期,制造环节特别是光伏电池与组件企业变得异常薄利,这点可以从近来几大上市企业频频下调毛利预期的举措得知,不少企业甚至得到负的毛利,代表企业南京中电将第三季度毛利率预期由此前的4%-5%下调至-14%。不仅如此,这些企业的市值也大幅缩水,2010年第二季度时,英利绿色能源市值16.72亿美元、晶澳市值15.29亿美元、尚德电力市值15.49亿美元、阿特斯市值6.61亿美元,2011年11月这几家公司市值分别下降到5.76亿美元、3.57亿美元、4.94亿美元、1.36亿美元,其他国内大型光伏上市企业的市值相较2010年也跌破了不少点。正因为利润与市值的大幅缩水,此前两家大型上市企业赛维LDK、尚德电力遭遇“被破产、被收购”。的确,与去年韩国韩华集团收购江苏林洋的市值相比,此阶段被誉为收购国内光伏上市企业的最佳时期,并不排除国外企业的虎视眈眈。为此,非常时期非常举措,尽管有些谣言并不靠谱,但该辟谣的还是需要辟谣,基本面已经被破坏了,至少核心还是得保住。
从某种角度而言,这对于组件企业其实是不公平的,就因为其作为终端产品就必须独自承担降价的大部分压力、日益残酷的市场竞争还有库存的担忧?中国排位靠前的几家光伏电池、组件企业们无一例外是当今世界光伏领域的佼佼者,无论在规模、产品质量、效率、管理等方面都走在前列,但他们却成为今年光伏产业最受影响的环节。
事实上我们在追逐一个错误的目标,组件产品的价格当然越低越好,但以目前技术来看,它有极限。现在组件的价格已经足够低了,完全可以在世界各地带来需求。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是安装速度与安装成本,还有系统的平衡性,这才是我们面临的真正瓶颈,要知道现在BOS(Balance of System,每瓦的周边系统)成本已经比组件成本高了。
也就是说,光伏市场的成本迫降有了新的焦点,虽然组件仍是光伏系统中成本最昂贵的一部分,但BOS部件的联合成本将在未来一年超越它,今年的赢家就是由他牵引,一个很直观的反映就是支架系统销售的逆势上扬,更不必说安装、底座及劳动力成本,这些都是降低BOS成本的关键点。今年还有一个赢家同样来自于系统安装环节的重要成员——逆变器,受益于青海930项目以及中国上网电价的出台,不少国内逆变器企业表示,最近订单排满、应接不暇。
说到底光伏产业未来的大发展在终端应用,这点保利协鑫显然看到,前段时间宣布向下游扩张的决定让他们抓住了光伏产业的两头:原材料与市场。现在业内有不少电池、组件企业在自行建设光伏电站,以此项目来消化自身产品,同时培养系统集成的操作经验为未来发展打基础。这显然是一个不错的消化库存的方式,但尽管如此还是需要提醒踊跃转战下游的各路投资商以及中小型企业,实际上光伏电站建设也并没有象它表面那样光鲜抢眼,据了解,垫资是今年光伏电站项目的经营常态,如果你的资金实力不够,应付不了“拖”的时间,那么,进入之前还是要好好想清楚。
在愁苦中的硅片、电池、组件企业们还在期待市场的回暖,然而回暖没有等来,SolarWorld为首的西方企业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诉讼却接踵而至,美国“双反”大棒在手,奥巴马持强硬支持态度,这一切预示着太阳能光伏问题从经济层面上升至政治层面。表面上是以SolarWorld为首的光伏企业们在造势,实则美国从企业到政府都是各怀心思。德国企业有可能以此为牵引,不排除将“双反”烧至欧洲的可能;另一方面,这份Case刚好发生在美国大选前期,由此获得奥巴马的格外“关注”并表示强烈支持,不排除以此来转移一部分美民众注意力以分解当局压力及为大选赚得噱头。但如果调查最终成立,美国也面临不小的损失与压力,可以说是双输的局面,所以才这么纠结,案情一拖再拖。当前中国企业正积极应战,中国政府开始关注太阳能,商务部发表声明谈话。
但这些应对举措似乎无法阻止最坏的结果,摒弃过程我们假设结果,一旦美国做出裁定认为“双反”最终成立,中国企业很有可能将丧失美国市场,电池片的制造市场将由中国流向日本、德国和美国本地,一切皆因这些国家目前各项成本无法与中国竞争。最终,又是价格成本的问题,一方面被迫降一方面又因其遭遇诉讼,是不是很讽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过我们是不是还可以这样设想:“双反”为行业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外部环境的残酷会让政府和企业今后会在支持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整体质量、扩大光伏内需市场上发力!就是那句古语“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古人的智慧早已阐述清楚了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所以,我们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中国光伏市场真正意义上的开启正是由诸般责难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