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光伏企业再起波澜。12月19日中国商务部网站上发出预警提示,印度可能在一个月内对原产于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发起反倾销调查。此前,欧洲削减太阳能补贴、美国发起“双反”调查已对中国光伏行业造成沉重打击;加上国内光伏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凸显,一度如火如荼的太阳能光伏行业正迅速进入寒冬。
2010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8000兆瓦,占全球产量的50%,而同期太阳能光伏系统新增装机仅为520兆瓦,其余全部用于出口,出口比例高达94%。国内安装率低、出口依存度过高既是光伏行业当前面临的无奈困境,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机会。
资本追捧光伏产业
过去数年,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进入持续爆发增长期,该领域的PE投资规模也不断增长。根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数据显示,2005年至今,中国光伏行业共披露76起VC/PE融资案例,融资总额达到21.21亿美元。其中,2008年共披露16起VC/PE融资案例,融资总额达6.56亿美元,融资企业数量及规模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1年至今已披露14起案例,融资总额达4.45亿美元。
资本市场方面,2005年至今,共有24家光伏行业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实现IPO,累计融资金额为39.68亿美元。其中,17家在美国为主的境外资本市场实现IPO.2010年共有6家企业成功上市,融资总额为11.16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1年至今有3家企业实现上市,融资总额达5.44亿美元。
尽管受到资本持续追捧,但近期光伏市场的“寒冬”已悄然来临。今年以来,随着欧洲债务危机加深,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纷纷下调了对光伏产业的补贴。原本占据世界光伏装机70%以上、占中国光伏电池出口80%的欧洲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今年10月中旬,Solar World等7家美国太阳能电池生产商联名提出申诉,要求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光伏电池展开“双反”调查,并征收超过100%的高额惩罚性关税。11月9日,美商务部宣布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立案,展开针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的首个“双反”调查,尚德、英利等14家国内光伏企业抱团应诉。12月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就美对华太阳能电池反倾销和反补贴案做出损害初裁,认定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对美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如果“双反”成功,欧盟很可能也会效仿跟进,这将给中国光伏行业带来沉重打击。
光伏行业的寒意,在上市公司业绩中体现尤为明显。在美上市的11家中国光伏企业除大全新能源(DQ.NYSE)和晶科能源(JKS.NYSE)外,其余9家企业三季度全部报亏,累计亏损4.6亿美元,盈利的两家企业利润额同比也大幅下降。其中尚德电力(STP.NYSE)第三季度亏损1.164亿美元,成为国内亏损最严重的光伏企业。同时,国内上市的光伏企业第三季度业绩也出现显著下滑,向日葵(300111.SZ)、拓日新能(002218.SZ)第三季度均出现亏损。
内需催生投资机会
危机本身也是机遇,市场“寒冬”将加速行业整合,产能与效率较低、管理水平低下、经营理念过时的企业将面临淘汰的风险。这有利于促进整个产业的调整升级,长期来看将推动光伏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国家部门也发布了相关政策,促进行业朝着更加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比如《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即通过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引导和规范国内多晶硅产业健康发展。
除了行业整合,中国光伏行业度过“寒冬”更重要的手段是开拓国内市场,摆脱光伏原料和产品“两头在外”的尴尬境地,对此,国家已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此外,全国统一上网电价的出台以及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提高等,也预示着国内光伏市场即将启动。
ChinaVenture投中集团分析师李玲认为,光伏产业链的两端即多晶硅以及光伏发电系统,未来均存在较大成长空间。其中,作为光伏发电系统核心部件的光伏逆变器具有较大投资价值。目前,全球光伏逆变器行业龙头企业SMA占据了超过40%的市场份额,国内光伏逆变器尚无法打开海外光伏市场。如果国内光伏发电市场能够启动,将给国内光伏逆变器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