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太阳能发电》杂志记者在北京专访了拜尔能源董事长王学军先生,就光伏系统建设方面的相关问题与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记者:请您先介绍一下拜尔能源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王学军:拜尔能源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是一家专注于为太阳能源开发提供解决方案服务的公司,包括太阳能光伏和太阳能光热领域。我们目前正在进行全球化布局,在欧洲、北美、东亚都有分公司和成功案例,有大量的项目在建设和开发。
在光热发电领域,我们为西门子和东方电提供槽式太阳能集热管配套,并在四川投建了一个产能为500MW的生产基地。我们采用的是德国的技术和设备,利用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因此能为客户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产品。
在光伏领域,我们定位于产业链下游光伏系统电站建设的方案设计和投融资服务。我们目前在运营中的项目总计有80兆瓦。不止是在欧洲,在美国我们也有一些项目已经获得政府补贴,处于开发建设状态。
我们为太阳能电站提供完整的建设及配套金融服务,包括项目开发(Develop)、投资(Investment)、建设并网(Build)、运营(operation)、转让出售(Transfer)等5个阶段,我们称之为DIBOT模式,是一种扩展的BOT投资模式。我们为项目投资人提供这五个阶段的完整的服务,以帮助他们更专业更安全地投资光伏电站。为此,我们计划成立一个专门的基金来负责其中的投融资和销售方面的服务。
记者:这个基金如何为光伏电站的投融资和销售服务?
王学军:你也知道,光伏电站的收益跟政府补贴有很大的关系。就德国而言,政府补贴的年限是20年,也就是说一个光伏电站建成后,在20年内会有一个稳定的收益。而且在欧洲投资光伏电站的银行贷款等金融支持体系是很完善的,投资一个光伏电站项目,银行贷款可以占比高达80-85%左右,而投资人只需要15-20%的资本金,就可以建设并百分之百拥有一个光伏电站。这种投资非常划算,是一种低风险高保障的资产项目投资。
因为光伏电站项目的投融资及资产销售毕竟是一项专业工作,涉及很多专业资源和操作技术,一般情况下电站业主并不擅长这一块。
我们因为在德国和欧洲做过不少项目,因此跟律师、银行、EPC公司都有密切的合作关系。而成立专门的基金,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投资者来进行这方面的投融资运作和资产经营管理。
目前这个基金平台正在上海筹备,主要是面向国内融资,用国内投资人的资金去投资一些国外的光伏电站项目,帮助国内投资人在国外拥有优质的固定资产,并获得稳定持续的收益。
记者: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欧洲关于电站建设投融资方面经验?
王学军:全球光伏产业基本上是在欧洲的需求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因此这个产业在欧洲的发展历史相对要早一些,特别是在市场体制建设和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机制。
就拿电站项目的投融资来说,目前欧洲银行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很完善的贷款计算模式,它可以根据项目所在地、设备供应商等主要条件自动计算出项目贷款利率。而且,只要项目符合条件,银行很少拒绝贷款。它对项目自有资本金的比例要求也比较低,一般在欧洲有15%的资金就可以启动一个电站项目。
比如做一个10MW的电站,如果总投资需要2000万欧元,你只要有300-400万欧元的自有资金就可以启动项目了,如果再考虑到3~6个月的设备采购账期,投资者实际上用更少的自有资金就可以启动项目,因为组件等设备的费用暂时不用付出去。
另外,如果你选择的是银行认可的EPC,还可以跟银行协商放宽付款时限,这样对自有资金的需求就更小了。
因此,在欧洲做下游所用的自有资金比例非常小,300万欧元启动一个10MW的电站投入算是比较大的了。
对欧洲的银行来讲,光伏电站绝对是一个优质资产,因为它拥有未来20年的稳定的收益,只要太阳还在天上,只要这个国家不破产,电站就不会亏损。房地产还要看地段好不好还要受经济形势的影响,但光伏电站不会,它入网之前就确定了一个不变的电价,等于每年去收钱就好了,所以欧洲银行对这样的贷款是比较欢迎的。
如此优质的资产,一些追求稳定回报的基金当然不会错过。所以,在欧洲也有很多的基金参与光伏电站建设,有些基金的合作条件甚至还要优于银行贷款。
拜尔成立的这个基金,优势在于基金的资金基本上来自于中国。由于欧债危机,目前欧洲银行对光伏项目开发的支持正在减少,而欧洲项目开发商前期自有资本金筹集也越来越困难。我们已经联合了一些中国组件商和光伏公司,包括一些大的国企及私人投资人,利用他们的资金,一起去欧洲选择好的光伏电站项目进行投资。正如我们对德国市场的宣传口号——我们是一个中国资本的注入者——一样,我们为欧洲市场主要提供光伏电站的资金解决方案。也就是一方面为欧洲的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另一方面为中国的组件商寻找出口,以及帮助中国的资金选择好的投资项目。
记者:您如何看待目前光伏行业的形势?
王学军:因为欧洲政府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以德国和意大利为首的欧洲这一全球主要光伏市场下调补贴成为必然,尽管以美国和亚洲为主的新兴市场成长速度并不慢,但目前还无法成为欧洲市场的替代,因此造成全球光伏需求短期内成下降趋势。而由于去年全球产能扩张过快,加上当时短期需求被盲目放大,大家都开足马力生产,形成了如今整个产业链的庞大库存压力。因此,今年乃至明年的整体市况可能都不会太好。
最近有光伏企业家说国内几年后会有大的并购,我估计应该明后年就会开始了,到2015年前小的光伏企业会死掉一大批,搞不好一些大的光伏企业也会被人兼并。因为目前光伏行业的这些大公司在整个工业领域来看根本算不上是什么大企业,它们的市值以及产值跟谷歌、LG、三星、现代以及夏普这样的大企业比起来差得很远,一旦工业领域一些大的集团企业进入光伏业来整合,目前业内这些大企业被兼并和被收购都是很正常的事。最近已经有消息传出有央企正在跟光伏行业内几家大企业谈收购,我认为这消息十有八九是真的。
实际上,对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来说,这个阶段都是不可避免的。
就光伏产业链上游制造业而言,即使几年内不新增产能,目前的库存和产能释放也足够整个产业未来几年消化。
而与此相反的是,对下游电站建设来说,现在却正是最好的投资时机。因为光伏电站投资成本最高的部分就是组件,但组件由于产能严重过剩,加之市场恶性竞争,价格目前已降低到了历史最低点。组件成本降低使得电站投资成本下降,但电站的收益却是稳定的,因此设备成本下降必然带来电站整体收益率提高。
光伏产业链这两三年的转换是非常快的。去年,从硅料到组件的整个产业链,几乎没有哪个环节不紧俏,而下游电站大家关注相对比较少,有很多项目开发了但却拿不到组件,项目方只能四处去寻找组件供应商。但今年刚好相反,组件商们反过来四处去寻找项目业主。
记者:您刚才说拜尔也在北美开发项目,那么目前正在进行的美国“双反”调查一旦确立中国光伏倾销的结果,对拜尔这种商业模式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王学军:我们在美国签约的项目有20多兆瓦,但实际上我们计划是要在年底实现50兆瓦的,而且这50兆瓦的货基本上都已经到达美国本土。因此,即使“双反”结果出来,也不影响这50多兆瓦的运营,只是以后再发货会有问题。
在我看来,未来贸易争端可能会成为常态。因此,我们正在利用自身的全球化网络优势为行业投资人建立一种规避风险模式,以帮助他们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记者:您如何看待欧洲市场未来的发展?
王学军:真正把太阳能光伏企业带动到今天这么大规模的,主要是德国市场的启动和发展。在全球经济衰退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背景下,仍需要依赖政府财政补贴才能发展的光伏市场必然会受到不小的影响和冲击,但欧洲市场特别是德国市场总体是比较稳定的。首先,欧洲国家具有比较好的政策连续性;其次,他们本身具备非常好的经济实力;再者,欧洲各国拥有进行能源换代的决心。
随着光伏组件价格进一步下跌,光伏发电的性价比会进一步提高,当光伏发电在德国等欧洲高电价国家真正实现“平价”上网时,光伏将在欧洲真正开始大面积普及,因此光伏在欧洲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短期来看,欧洲市场的需求也有可能会因为系统成本的进一步下降,而从数量上超过欧债危机之前,但总投入上不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
记者:在您看来,欧洲市场的发展经验有哪些方面值得中国市场借鉴呢?
王学军:就我个人对光伏行业的理解,我觉得从长远来看,光伏最终还是会回到屋顶上来,这其实也是欧洲市场的经验。因此,拜尔能源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重点会放在屋顶光伏系统方面,将从大型商业或工厂屋顶开始,并把在欧洲积累的一些经验运用进去。但我们的角色不是承建商,而是从系统整体设计的优化和提高发电效率层面,提供顾问和解决方案服务。
从政策面来看,目前管理层已经意识到光伏在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的利用价值,以及大型地面光伏系统建设的制约和发展短板,这在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会得到体现。
因此,光电建筑未来在中国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份额。实际上,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厂屋顶和商业屋顶,同地面电站相比,屋顶项目不但不占用土地,而且还能就地发电就地消纳。只是,政府还需要在政策方面更细化和合理化,比如强制要求电网公司必须无条件配合并网等。
记者:目前光伏上下游之间的位势相比去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您如何看待未来光伏行业上下游之间的关系?
王学军:我至少可以断定的是,明年一定是一个非常好的做光伏电站项目的年头。目前我们仅在德国锁定的土地资源就已经超过了100兆瓦,而且完全是自己开发,不需要像以前那样去买项目权。
但对上游制造企业来说,明年的市况可能会比今年还要糟糕和惨烈,且这种市况很可能还要持续半年或者一年多的时间。因为中国已经建成了那么多的产能,但现在还有很多国企在继续投资,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现象。
以前我们做电站时找一个投资人非常辛苦,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公司主动来找我们合作,其中包括至少三家上市公司以及几家央企。
从这个角度,我们也能切身感受到这种产业链话语权的转换。
如果将光伏产业链分为上游制造和下游电站项目两端,比较两者近两三年来的发展曲线就会发现,前者起伏过于巨大,而后者相对比较平缓。下游项目主要受投资人数量和政策变化影响,如果补贴政策好,或者补贴政策没太大变化,那么项目投资就不会有太大变化。但上游制造端就不同了,组件价格从去年年底到现在已经下降了大约有百分之六十几,也就是说上游制造端凭空消失了这么大一块利润,对制造企业来说,这种伤害就非常大了。
但组件降价却把下游电站项目的利润空间放大了,因为项目投资成本更低,而补贴政策变化不大。也就是说项目收益还是跟原来差不多,但投资却大幅减少。如此,就等于把上游的利润转移到了下游。
来看一个项目的投资构成就更理解这种利润转移了。一个项目的投资,包括开发费用、土地费用、承建费用、设备费用(组件、逆变器、电线以及监控设备等),这其中的大头就是组件和逆变器等设备费用,而组件占比最大。以组件价格从早先的1.6欧元/瓦到现在的0.7欧元/瓦,而项目补贴下调按15%的幅度来计算,算下来整个下游多出来0.6欧元/瓦的空间,这等于下游凭空多出来一大块利润空间。
所以,现在做下游是这几年来最好的时机,这也是目前光伏电站建设非常红火的原因。今年我们的项目相比往年也多了不少,目前已经安装了50MW左右。这些项目主要在欧洲,在德国有包括屋顶和地面在内的30MW左右。另外在北美也有几个项目,最大的一个是14MW。预计在年前我们还有30MW左右的项目要实现并网,其他一部分已经做完前期开发工作的项目只能放在明年了。
光伏行业上下游两端的这个格局一旦形成,基本上就很难再改变了。这其实也是其他产业发展的经验,正如郎咸平教授的6+1理论,整个产业链增值的部分在6上,也就是制造以外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