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而上的挑战
今年11月号的《光伏杂志》(PV Magazine)还在庆幸,因为还没有大量中国企业进入全球逆变器市场,这个板块得以维持较高的利润率。那么接下来,已经鱼龙混杂的中国行业会很快让全世界的竞争者头疼吗?
目前,全球前五大供应商——SMA、Fronius、Kaco、Power One、Sputnik,大约占据了全球60%的市场份额,中国企业尚无杀入前十者,阳光电源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也仅为2%。创建仅仅四年的颐和新能源去年开始出现在欧洲展会上,今年2月宣称目标是跻身世界逆变器厂商五强。然而今年7月,欧洲光伏杂志《Photon》对颐和新能源的两款逆变器产品进行了测评,结果令人失望——转换效率明显低于厂家提供的参数,不稳定,并且频繁出现失误。
中国企业有野心,但是很难,因为这不是生产电池,而是一种电力设备。越来越多的中国项目业主和系统集成商开始进入海外市场,它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国内的产品,因为国产逆变器价格要低60%左右,但至少在目前,海外的电站项目极少采用国内逆变器。Frost&Sullivan能源电力部门咨询经理曹寅说:“就国外市场来说,质量是第一生命力,在这方面国内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1月9日,西北电监局印发的《西北区域光伏电站并网管理暂行规定》,“光伏逆变器必须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确保在电网电压低至20%情况下保持1秒不脱网。”阳光电源在接受调研时表示,10月国家电网公司对所有的太阳能电站进行了低电压穿越测试,“很多中小企业都倒下了”。
挑战还来自产业链。国内光伏逆变器厂商的能力主要在于架构和参数设计,大部分生产材料需要对外采购。其中,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模块等大功率半导体器件依靠德国英飞凌、赛米控和日本富士等少数厂家。“由于需求旺盛,英飞凌这样的公司非常强势,至少要提前半年打款。”曹寅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在他看来,上游的稳定充足供应是逆变器企业要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越是基础元器件越考验能力,国产化都喊了这么多年了,希望渺茫。”
面对以五大发电集团为主的电站项目业主,逆变器企业的议价能力同样不强。阳光电源今年有400MW的设备卖给中广核,占全年出货量的一半。如此依赖单一客户,在账期等问题上恐将遭遇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