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吹暖风,暖化了中国光伏产业冰封的心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最大的特点是“两头在外”,而这种产销模式是国内光伏行业长久以来的痼疾。所谓“两头”,一头是产业链上游的硅料和硅锭生产,另一头就是产业链下游的光伏产品应用。我国光伏产业排名前五名企业的产品几乎90%以上光伏产品依赖海外市场消化,而上游的硅料和硅锭生产也在很长的时间内依靠国外的技术。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特点”也是此次光伏行业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所在。
如今,欧洲光伏市场的萎缩正在让中国光伏业遭遇最为严峻的考验。无锡尚德、英利绿色能源、乐山电力等公司相关负责人都一直期盼国内市场能真正启动,为中国光伏制造业找到新的“绿洲”。
如大家所愿,国内光伏业的愿望有望变成现实。媒体报道称,《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此《规划》有望大幅提升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从此前的900万千瓦提升至15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也是可再生能源补贴的资金来源)也有望从此前的4厘/千瓦时提升至8厘/千瓦时。大幅提升装机容量和补贴,意味着光伏业期盼已久的国内市场启动将获重大突破。
据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新材料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义春介绍,目前国内多晶硅企业大多已经陷入停产、减产状态。“不仅小企业日子难过,行业龙头企业的日子也不舒心。这些大企业虽然没有停产,但很多都已经停了几条生产线。”多晶硅企业集团陷入困顿,行业亟须整合。
今年初,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拉开了多晶硅行业整合的序幕。此前9月份,工信部发布了《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也对多晶硅行业提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及扶优扶强等指导思想。
国内最大的多晶硅企业保利协鑫一位高管透露,准入名单工作已经开展了近一年时间,工信部有望近期推出第一批通过行业准入审查的企业名单。
华泰联合证券分析师王海生认为,行业整合的推进伴随的是扶持优势企业、淘汰落后企业。因此,像新光硅业、天威保变、保利协鑫这样已达标企业,未来5年就可以借机加速扩张生产规模,在国内市场全面启动前占据有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