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国外土地是私有的,我们都是和私人业主去签购买的协议,对于做太阳能项目在资格上国家有统一的政策。但是在中国还没有统一的政策,土地税怎么征收啊,是国有划拨,还是征地都没有统一明确的政策。
羿飞与央企"共赢"
问:FirstSolar曾和中广核就在鄂尔多斯建设2GW的光伏项目达成谅解备忘录,但是这条消息出来之后项目推进非常缓慢。作为了解中国市场的并深耕项目开发领域的专业人士,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张桢:呵呵,这个问题去问FirstSolar可能更合适。在我看来,可能FirstSolar是生产型企业,他们更注重销售,比较希望尽快看到收益。最后可能由于没有落实在中国的生产和销售,做了在战略上退步的调整。
羿飞不同,我们只专注于下游,只做光伏电站的开发、投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
问:光伏电站算是舶来品,而羿飞是来自欧洲的公司,是不是比国内的电力公司更有经验一些?
张桢:刚开始是这样的,确实会比较有经验。在敦煌项目投标上,我们运用我们的财务模型和我们的经验参与投标。当时我们邀请了很多大型央企的领导如国电、中广核,华能和中节能去欧洲参观我们的电站,所以说在08、09年的时候我们确实是有这个优势的。但是现在其实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其实做下游太阳能光伏电站本身的门槛并不高,怎么安装比较好,怎么做发电量更高,怎么设计的更好,它只是一个应用技术,并不是非常难掌握。
问:羿飞与央企的合作模式是怎样的?
张桢:合资的模式,不光是联合投标,在后期也有很多合作。我们派了一个团队去国电系统集成公司做管理,他们属于我们和国电光伏合资公司的员工。做制造的企业也在向下游转移,像尚德、阿特斯做项目时也有与央企的合作。与央企的合作比较容易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
问:以后有没有可能不通过与央企合作而单独在中国开发项目?
张桢:不太可能,现在中国形势是国进民退,民企和外企都没有优势。不光是在中国,在欧洲和美国,要是能够和大型的电力公司合作,对于项目也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