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美国第三大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长青太阳能公司(EvergreenSolar)裁员800人,千里迢迢将工厂搬到其位于武汉的合资企业“珈伟太阳能有限公司”,指望借宝地避一避风头。当时总裁MichaelEl-Hillow直言:“之所以关闭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德文斯工厂是因为太阳能电池板价格暴跌。这三年来,价格已经降了三分之二,仅去年第四季度就下降了10%。从制造商角度来看,在美国维持生产是不利的。而中国制造商有中国政府和国有银行的帮助,而且制造成本低廉。”
如意算盘打得虽响,短短半年后,长青太阳能仍然没有摆脱破产宿命,给武汉珈伟剩下了2000万人民币的库存无处销售。
当珈伟正为过剩的产能心急火燎之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又传来“双反”噩讯:包括长青太阳能在内的三家美国光伏公司的接连破产令美国业内将矛头直指中国,“中国制造商有政府银行帮助”“制造成本低廉”这些竞争力,被美国同行和政府捏在手里当做诉讼的根由,意欲对中国光伏企业增加100%的关税。在他们看来,中国光伏企业被本国的优惠政策所庇护,依靠低息贷款和廉价劳动力,大规模发展光伏市场,降低了光伏组件价格,严重冲击了欧美光伏制造商的利益。
在许多人看来,国内政策的利好看似遥遥无期,而海外现成的需求无时无刻不在召唤。或许是基于这种现实,中国光伏市场一直维持着高达50%的全球产量、低至2.2%的全球装机量与占总产量95%的出口比例。中国高产,欧美急需,这种看似繁荣的市场却暗藏祸端。业内早有断言,国际市场万一生变,国内光伏企业将呈现多米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