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内开花墙外香。我国是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生产大国—使用小国。我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90%以上供欧美市场。前些年光伏产业利润空间较大,一些采用低成本高污染技术生产的中小企业也遍地开花,将污染留在国内,国民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绿色能源。这被内业人士称为光伏的内需之痛。
如今,中国光伏产品在美国遭“双反”,欧洲需求萎缩,单方面靠外需的光伏企业进入了严冬……一方面国内光伏产能过剩,另一边是国内电荒严重,而太阳能发电因电价机制和上网机制问题迟迟未能启动。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马胜红研究员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从能源数量来看,我国太阳能的资源可开发潜力达到1.7万亿吨标准煤,是唯一能够满足未来中国能源需求的能源形式。然而,我国太阳能发电市场化还得在技术上提高太阳能使用率,制度上完善行业标准缺失、上网电价不明,投入上补足电网改造滞后等等几大瓶颈问题上有所突破。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未来全球最大光伏市场,然而目前我国的太阳能发电市场几乎为零。到目前为止,我国仅启动了“光明计划”、“金太阳计划”的产业扶持政策,其对光伏产品需求量极小。据统计,2009年国内光伏产品需求量仅有258MW,而我国当年太阳能电池总产量是4000MW。
再看看德国。德国在制定了《上网电价法》之前,可再生能源推进的效果也不佳,但该法制定之后,光伏市场快速启动。数据显示,2009年德国新增光伏发电容量3800MW,占全球53%,使其总装机容量达到9134MW,形成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由此可见,法规、政策是光伏产业发展初期的最大推动力。就如国内有关专家所指的,国内光伏内需启动的最大壁垒在于政策和体制,希望我国早日突破体制问题,早日让国民用上清洁的太阳能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