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制造环节供大于求时,很多人直接的想法就是:硅片卖不出去就卖电池片,电池片卖不出去就卖组件,组件再卖不出去我就去做电站、卖电站。但事实上,每个国家的法律、政策环境和电网条件、运作规律都不一样。和中国其他行业一样,“走出去”的过程一定漫长的,不是一蹴而就。我觉得我们积累的相关经验非常有价值,希望能为公司接下来在全球其他地方开展EPC业务提供帮助。我也很欣慰现在能看到一些收获,但同时我们在加拿大的投入也是很大的,阿特斯在加拿大有200多人的团队,全部来自加拿大本土,包括制造部门、项目开发部门、工程技术部门、施工管理部门、商务部门和法务部门,经过2、3年的“摸爬滚打”建立了一整套体系。其实真要在国外做事也需要这么一个完整的团队。
在海外市场拓展上,阿特斯的心态是很开放的,最近有几家国内的电力公司以及海外的供应商也在和阿特斯商谈,希望在一些海外项目上进行EPC合作。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企业相互协作、整合资源对整个行业而言是件好事。
问:阿特斯在国内市场是否也有EPC业务的尝试?
瞿晓铧博士:阿特斯在国内也有一个相当完备、战斗力强的EPC团队。目前正在宁夏承建两个大规模的光伏电站,两个电站都会在年底之前实现并网接电,以便客户顺利拿到1.15元/度的上网电价。阿特斯这两年还在国内市场的BIPV和屋顶发电项目方面做了很多工程,也积累了充足的EPC总包经验。
组件制造和电站EPC是主业适度参与电站开发与经营
问: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之前业内普遍看好垂直一体化的发展策略,现在随着产能过剩、毛利率下降、行业逐步走向成熟,有的企业开始看好专业化的发展方向。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瞿晓铧博士:我们称之为到底是“垂直一体化”还是“虚拟垂直一体化”的问题。到底是“拥硅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终端为王”,业内一直是见仁见智。阿特斯的态度是有连续性的,我们一直坚持“渠道为王”的布局。在制造产业链上,我们一直坚持“组件产能比电池片大,电池片产能比硅片大,不进入多晶硅”的布局
。在市场原料紧缺的时候,我们成功忍受了不能达到高毛利率的痛苦;现在原料供需平衡了,我们当然会继续坚持这个战略。我们的战略在产业供需平衡、或者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会更加显现出它的竞争力来,因为这个时候渠道、品牌跟服务就是最重要的。我们会继续坚持这种模式,与专注于电池片和硅片的企业形成合作空间,也使我们能把精力和服务的重点放在后端去,更多地去理解市场、客户和政策变化,同时也把重点放在技术上,比如我们自己的电池片厂将专注于自有技术,如“阿尔卑斯”、ESE这类电池片的生产。我想,在逐步成熟的市场中,这种选择是理智的,也是可以持续经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