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销售暂未受影响
有观点称,今年美国三大光伏公司提出破产,也成为美国针对中国光伏企业双反调查的主要诱因之一。中国光伏业界人士认为,企业破产的主因是产品价格暴跌,而价格暴跌的原因则在于全球产能的过剩。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光伏企业的亏损与美国双反并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在美国市场暂时没有受到影响。
统计显示,近半年以来,太阳能电池板价格持续暴跌,今年4月份的价格是450美元,而现在的价格却只有270美元,价格下跌了近40%。
价格的下滑直接带来的就是光伏企业的亏损,甚至是破产。2011年8月15日和19日,美国两家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分别申请破产保护。时隔不久,9月1日,硅谷太阳能新星索兰德尔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1100名员工遭解雇。
亏损的企业不仅仅是美国公司,中国光伏企业第三季报也显示齐亏。此次牵头举行发布会的中国四家光伏巨头三季度报均以亏损交卷。11月21日,天合光能发布了三季度财报显示,第三季度,天合光能营业收入为4.819亿美元,同比减少5.2%,亏损3150万美元。次日,尚德电力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第三季度总净营收为8亿美元,亏损1.164亿美元,成为国内亏损最严重的光伏企业。当天,赛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净销售额为4.719亿美元,亏损达1.145亿美元。11月23日,英利绿色能源发布三季度财报,其第三季度总净营收约为6.7亿美元,净亏损达2830万美元。
“一旦认定中国光伏企业有倾销、政府补贴行为,美国肯定会采取惩罚性措施,将执行100%的关税,以光伏组件为例,原本卖1元钱的组件,增加关税后将被卖到2元钱。”李胜茂表示,虽然强制应诉企业可以申请降低税率,但也很难申请到10%以内,征收100%和征收10%的关税对中国企业来说后果都是一样,因为提价后中国产品已经没有市场需求了。“事实上,各企业产品在质量、品质等方面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如果陡然间增加10%,那差距就会相当明显,肯定会吓跑一大批客户。”
“但是目前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部署应该还没有被打乱,美国政府还没有采取惩罚性措施,中国光伏企业在美市场还未受到实质性影响。”李胜茂认为,目前只是调查阶段还没有结论。
美国企业不会在短时间内提升其美国市场的份额。李胜茂分析说,“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不是短时间能够提升起来的,如果美国企业不太可能在这段时间进行反扑。”
担任中方企业的代理律师盛德律师事务所律师李磊表示,美国商务部将可能于2012年1月和2月分别就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作出初裁,但这一日期也有可能被分别延期至3月和5月。在美国商务部作出初裁后,反倾销、反补贴税将开始适用,进口商将在产品清关时被要求支付保证金或押金。最后的终裁,应该最晚到明年的11月份。
裁定结果难料
与之前的中国产品遭双反调查不同的是,此次提起申诉的7家光伏企业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的代表美国光伏行业,因此此次双反成败扑朔迷离,那么是否会如“301案”一样不了了之呢?
目前,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的调查程序都处于初裁阶段。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将于12月5日发布初裁裁决。从历史情况看,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在初裁中认定无产业损害并终止调查的情形非常少,不足10%。李磊表示,考虑到本案复杂的政治和贸易背景以及高度的公众关注度,中国应诉企业并未寄希望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在初裁阶段就认定不存在产业损害。但是,中国应诉企业仍积极参与初裁阶段的抗辩工作,以为终裁阶段的抗辩打下基础。
“最有可能出现的是双方私下达成妥协,这样才有可能达到胜诉的效果。”李胜茂认为,如果美国继续调查下去,那么胜诉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中国政府的呼声早就已经传递出去,“我们没有获得高补贴、倾销的论据也早已亮了出来,而且美国大部分企业也都站出来支持中国政府,但仍没能阻止美国政府采取立案调查,已经超出了反倾销反补贴的意义。”
李磊认为,在申诉方突然将申请调查的范围由最初的中国产电池扩大到了电池和组件,这种突然申请扩大调查范围的做法非常罕见,是申诉企业明显的操纵调查程序的行为。如果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同意这个申请,必将大大扩大本案调查范围,将很多原本不涉案的中国企业纳入进来。
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不同,美国商务部将针对各个企业作出分别裁定。李磊介绍说,美国商务部将选择最大的几家出口商进行分别调查,计算针对该公司的倾销幅度和补贴幅度。在美国商务部调查程序中,由于美国政府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美国商务部要选择一个“替代国”以计算中国企业的成本。这种做法很可能会严重扭曲中国企业的真实生产成本,从而大幅度提高最终裁定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率。因此中国企业要求美国政府避免任何在“替代国”问题上的不公正的、歧视性的或任意性的做法,尊重中国企业真实的生产成本数据。
“虽然中国商务部公布了将对美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扶持政策及补贴措施进行贸易壁垒立案调查时间相对晚了一些,但并不能影响对双反调查的威慑效果。”李胜茂说,“商务部的这一做法,很大一层面还是希望能将双方拉回到谈判桌前,不希望在经济环境相对低迷期互相采取贸易保护主义,防止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