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
在产能过剩和市场萎缩的双重打压下,中国光伏产业的整合在所难免,可能性无外乎两种:实力雄厚的上下游企业整合中游组件商,或者组件企业自行整合。无论哪种情况,都与尚德有关。
实力雄厚的下游央企是潜在整合者之一。记者获悉,五大发电集团正在考虑适当收购或自设组件厂。
施正荣对这种说法并不认可,他认为五大发电集团的专长在运营设备而非制造设备,五大在经营管理理念和资金实力上都不具备整合条件。“制造业很辛苦的!五大发电集团是能源公司,不是制造业公司,它也没这个能力。”
对于新的挑战者富士康,施正荣称不怀疑郭台铭的实力,富士康确实在制造业上有独到之处,但他们没有渠道优势,而这是赢得市场的关键。
更大的可能性是组件企业的内部整合,施正荣表示这样的局面对尚德有利。“行业聚集已经开始了,今年二季度,前六大光伏制造商占市场份额的55%,去年同期只占26%,但整个蛋糕并没有做大,我们去年销售是1500兆瓦出头,今年我们将达到2200兆瓦。”
今年传来的也并不都是坏消息。工信部今年8月编制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到:“到2015年前形成1家-2家5000兆瓦的太阳能电池企业,8家-10家吉瓦级的太阳能电池企业,集中支持骨干光伏企业做强做大。”
此外,今年8月国内光伏上网电价的落地,给了市场投资者一个稳定的预期,1.15元/度的标杆价格也比最近一次的特许招标价格高了不少。
另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即将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有望将“十二五”期间光伏发电装机目标定为1.4万兆瓦。而此前备受业界关注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也有望近期提高至8厘/度,而2010年末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尚不到1000兆瓦。
不愿具名的决策层人士向记者确认了上述装机目标,但他同时认为,标杆电价落地虽能在短期刺激国内光伏市场,但从中长期来看,还是有现实因素阻碍光伏市场的全面启动。
他认为,中国的光伏发电仍以集中式、大型化发展为主,这必然造成光伏电站远离负荷中心,面临并网难和远距离输送的困难。“分布式、小型化是光伏发电的主流,国外光伏市场都是在电力负荷中心建设分布式电站,自发自用一部分,用不掉的再卖给电网。”
他表示,按照目前4厘/度的标准,每年收取的电价附加补贴资金只有100多亿元,补贴风电都不够,即使上调电价附加补贴标准,留给光伏的补贴也不会太多,“我国的新能源发展战略中还是以风电为主,对光伏的补贴也不会像欧美市场那样大”。
或是意识到产能扩张过快的潜在危机,或是着眼于光伏变局之后的新形势。尚德在11月14日发布的三季报预公告中宣布:明年暂停扩张性投资,但会确保公司在全球光伏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李俊峰认为,相对于增速稳定的欧洲市场,美国和中国等新兴市场是今后几年消纳中国光伏产能的关键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