汞是一种剧毒化学物质,可以导致多种疾病。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专家刘虹就曾分析过,一个节能灯灯管平均含有0.5毫克的汞(只有少数名牌产品可以做到0.25毫克左右),而1毫克的汞渗入地下就会造成大约360吨水的污染。
这些被当作普通垃圾处理的废旧节能灯,大部分将会在粉碎后被运到垃圾填埋场。节能灯在破碎的瞬间会向周围空气散发汞蒸气。刘虹说,一支普通的节能灯管可以使周围空气中的汞浓度达到10~20毫克/立方米,而按规定汞在空气中的最高允许浓度仅为0.01毫克/立方米。这些隐藏在空气和水中的隐形杀手,将使整座城市的居民处在重汞环境下,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多家铅酸蓄电池企业在部分地区建厂造成当地村民集体血铅超标的事件已经屡屡见诸报端,影响之大、波及面之广都有目共睹。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就认为,环境管理和生产流程监管的不严格,加上执法不严、违法成本低,都会使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管理疏于防范。中国企业总是把经济效益的增长看作是主要目标,而环境保护被列为了次席,因此首先需要有最严格的政府及行业标准,来规范企业的行为。
公众之虑
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初衷是为了减少人类对化石能源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但近期一份来自印尼当地的调查表明,新能源发展并不一定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70%以上的人认为空气污染及水污染,才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议题;此外,全球变暖也值得关注。
也就是说,公众更为关注的乃是切身安全是否受到污染伤害,而非那些用“清洁能源”拯救地球的空泛愿景。
有专家提出,中国是否有可能对于绿色产业或者其他支柱性产业的环保评价进行完全独立审核。此种尝试具有可推广价值,就好比一些公司单独请第三方评级机构来认定其环保效益和环保措施是否到位一样,一个客观的第三方部门介入或许会对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带来益处。
中国同时还需要面对的是如何解决好环保的治理赔偿问题。企业需要按照损害多少赔偿多少的原则来进行。如果某个企业污染后赔偿不及时和不到位,信息披露不完整,就必须对此种情况通过媒体或者其他渠道进行公开透明发布,以对其他企业和地方政府起到警示作用,而且也会有利于推动地方政府逐步完善自己的相应监督措施。除了严格的执法及加强媒体、公众监督之外,国内相关部门对于环保技术的完善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