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中国国内太阳能产业面对欧美债务危机的外环境影响,以及同业产能泡沫等内部问题,国际商报报导指出,若中国国内产业体质要想从根本改善,必须就启动集成、开拓内需与发展新技术3方面着手进行改变。
目前在中国国内,太阳能产业集成已经在悄悄进行,其中昱辉阳光能源计划新建硅片工厂,消化该公司日益扩大的多晶硅产能,率领当地20多家硅片业者成立合资公司,进行统一采购与销售。
不过,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认为,集成也要分为适当与不适当,坦言不看好上述集成方式,他认为小企业成本高、效率低,稍一不慎恐集体向下沉沦。所以有业界人士认为,大型企业应该吸收中小业者成为其代工战力,并积极进行技术与管理统合,对小企业而言可减轻研发成本与订单压力,同时提升整体业界水平,当后续需求复苏时,还可由大企业进行订单分配,防止代工业者盲目扩大产能,等于一石三鸟。
另一方面,由于欧美经济持续低迷,来自国外的订单规模逐年降低,导致很多企业的产品堆在港口出不去,于是尽快启动国内市场,便成为业者共同盼望的目标。但知易行难,短期内补助政策被认为是有效手段,只不过截至目前效果都不如预期,近年中国国内太阳能装机量占中国国内业者产量比重仍不到5%。
目前业界最引颈期盼的政策为全国统一标竿上网电价,政府当局曾于8月发布相关通知,每度电补贴人民币1.15元(约新台币5.45元),但仅限7月1日前获得批准,并于9月30日前建造完成的项目才可享受此利多,难以真正启动市场,业者期待今后会出现长期性政策,才能实现平价上网。
另一个最迫切也最根本的自救之道为加强技术创新,目前中国国内多数企业仅懂得套用现有技术,鲜少主动开发新制程或新材料,国内太阳能业者汉能科技执行长骆建璋指出,虽然多晶矽电池为目前市场主流,技术也最为成熟,转换效率通常可达14~19%,但缺点在于材料成本和生产成本过高,薄膜电池则是从材料一路做到模块,比多晶矽电池更具成本效益,但仍有转换效率问题须克服。
骆建璋认为,国内企业应该尽早展开新技术的研发,提高本身技术水平,否则即使熬过产能集成,在技术洗牌这关仍可能被淘汰出局。正所谓危机就是中转,产能过剩或许可以成为业者谋求自我提升的起点,在这波景气寒流中,正是国内业者反求诸己、潜心练功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