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比光伏网讯:欧美太阳能厂因受到成本竞争力不足及欧美债信危机波及,2011年已经出现陆续被迫退场的压力,太阳能业者说,当下绝大多数的台系太阳能厂不会想到先前资本市场诠释的「转单效应」,只担心自己成为下个出场的接棒人。
在美国太阳能业者Evergreen、英特尔(Intel)转投资的SpectraWatt、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厂Solyndra在第3季陆续申请破产保护后,台湾的资本市场曾一度乐观的诠释将有「转单效应」可期,但深入探究这些美国太阳能厂,不但产能规模小,早就因接单不顺而运作不良,根本难期待任何转单效益,而转单效应的题材恐怕也难在欧洲厂面临出场危机时,套用在台系厂身上。
太阳能业者表示,近年来受到成本竞争力难敌大陆业者的影响,欧洲厂陆续提升依赖台系太阳能电池厂委外代工比例,以增加其品牌模组的成本竞争力。所以,当欧洲厂面临被迫出场的危机,代表台系厂的欧洲出海口正在严重萎缩中。
实际上,该现象在2011年已经十分明显的呈现,尤其是在终端通路布局不佳的台系业者,面对欧洲客户需求减少之际,被迫转向承接大陆厂所释出的委外代工订单,但太阳能业者补充,该趋势无法乌托邦式的被乐观认为是两岸合作关系愈来愈密切,将携手主导全球太阳能产品的供给。
台系厂出海口高比例转向依赖大陆厂的结果,代表本身独立生存空间受到严重威胁,因为大陆厂早有充裕的矽晶圆及电池产能,成本竞争优势也比台系厂佳,更有自主的需求,完全取代台湾产业链恐怕是迟早的事,尤其是台系厂在高比例依赖大陆订单下,毛利空间将被严重打压,接下来可能换成台系厂接棒出局。
台系太阳能电池业者包括茂迪、昱晶、新日光、升阳科、太极、益通等,矽晶圆厂包括中美矽晶、绿能、达能等,为了找寻有效的出海口,台系业者近年来积极在终端市场布局,但受到大环境不佳的影响,至今仍被认为无具体成效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