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统计显示,中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是日本的11倍、法国的8倍和美国的6倍;不容忽略的另一个事实是,2010年,中国的光伏电池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0%,九成以上出口国外,形成了“产品出口国外、碳排放留在国内”的节能减排倒挂现象。
“‘十二五’期间,要在体制上有重大变革,中国能源变革有赖于体制改革。”石定寰说,中国的太阳能产业规模达到全球总量的一半,然而发电装机不到1000兆瓦,发展速度太慢,这里面有体制障碍,相关电力法规也需要修改完善,要发挥民营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日前在公开场合表示,能源局初步考虑,到2015年我国太阳能发电实现用户侧平价上网,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的价格与传统化石能源基本持平。
与此同时,民营能源企业正迎来与国企平等发展的机会。作为 “非公经济36条”的延续,2011年8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新能源作为国务院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将得到这个新政策的支持。在全国工商联日前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已分别有180家、149家和128家企业进入节能环保、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表明在“国家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指引下,一批民营企业已迅速调整了产业结构。
“太阳能时代已经来临。”石定寰表示,新能源发电在政策的推动下,更有赖于体制的重大改革,“要打破体制垄断,加强政府监管,营造更适合民企资本注入的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