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装机容量的国家分布看,2004年前,日本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美国位居第二;欧洲在2004年超过日本,并一直保持全球第一的位置。作为全球第一光伏大国,德国2010年底拥有超过17吉瓦的装机容量。
二、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飞速 但对国际市场依存度过高埋隐患
得益于欧洲市场的拉动,2004年后我国光伏产业飞速发展,连续5年年增长率超过100%,连续4年太阳能电池产量居世界第一,2010年光伏电池产量达10吉瓦,占世界总产量的50%。
2009年以来,我国太阳能电池成本持续下降,国际竞争力增强。目前,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成本已经接近1美元/瓦,薄膜太阳电池的成本大约在0.75美元/瓦。目前,我国多晶硅生产企业的副产品回收利用率都已达到90%以上,先进多晶硅生产企业的综合利用率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0年,我国多晶硅产品缺口比例约为47%,较上年的49.1%下降不多,较2007年以前的89%有了明显下降。可以预见,今后1-2年内我国多晶硅供求仍将处于紧张状态。
尽管产量最大、成本最低,由于应用市场启动缓慢,我国95%以上的太阳能电池需出口到国外,对国际市场依存度过高,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埋下了隐患。从全球来看,太阳能电池需求的短期成长动力主要来自于各国政府对光伏产业的政策扶持和价格补贴,而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一旦国外补贴政策发生变动或实施贸易保护,我国光伏产业将受到沉重打击。
而实际上,欧洲光伏市场的变化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从2010年开始,德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光伏应用大国纷纷下调对光伏发电的补贴,下调幅度在10%-30%不等。2011年以来,其政策调整幅度加大,德国在年初将光伏发电上网电价下调13%;意大利5月出台新的太阳能补贴法案,决定将2011年的补贴下调30-40%,2012年再降20%左右,2013-2016年的每个季度再降6%;西班牙再次削减太阳能发电补贴;捷克政府则提出一系列针对其国内泡沫式光伏电站投资的惩罚方案。
欧洲光伏政策的调整,给我国光伏产业带来阵阵寒意。今年上半年,国内对国际市场的光伏组件销售出现供大于求局面,一些产品滞留在港口、码头和海上,一些欧洲客户甚至要求降价或退货。市场迅速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上半年国内光伏产品生产企业忙于清理库存。在组件降价的带动下,行业各环节产品价格大幅下滑,毛利率下降。
对于国内光伏组件生产企业而言,今年二季度无疑是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但国内也是全球排名前三位的光伏组件供应商尚德、英利和天合光能的出货量仍均增长了近20%。其中,一直注重内销的英利集团上半年向国内市场销售了110兆瓦光伏组件,为其实现85.23亿元销售收入、11.6亿元的利税,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过去的几年,欧洲光伏市场一直占有世界80%以上的份额,据预测, 2011年欧洲光伏市场的份额将下滑到60%以下,2012年更将下滑到50%以下。世界光伏市场不会再像前10年那样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增长,增速可能降至20%-24%。
面对欧洲各国补贴的削减和全球光伏市场形势的变化,加快启动国内光伏市场是积极的应对措施,也是保证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