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新市场成当务之急
“即便短期内产能会过剩,我们也要使得我们的电池、组件的规模增大。”中电光伏CEO蔡志方表示。据了解,继2011年6月底中电光伏投资18亿元扩大组件产能之后,其下半年还有1.57亿美元的资本开支。
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表示,今年第二季度晶科能源的产能是1.1吉瓦,年底将达到1.5吉瓦。
开辟新市场,成为光伏企业当务之急的另一手准备。李仙德认为,从7、8月观察,美国市场已有了恢复,因而下半年的出货量可能不会低于最弱的一季度(208兆瓦)。他预计,公司在第三季度能有230兆瓦至250兆瓦的出货量。而中电光伏也在美国旧金山布局,目前正在招兵买马。对可能出现大规模需求的中国市场,其公司高层打算重新制定销售及市场战略。“我们也看好印度,当地对我们组件的需求,从二季度的6兆瓦提升到了7月初的40兆瓦。”蔡志方说。
他还认为,目前比较紧急的问题是,要尽可能控制原材料的成本和非晶体硅成本,同时要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
李仙德指出,前一阶段多晶硅的价格从70美元/公斤跌到了55美元/公斤,“但似乎国内的多晶硅价无法跌到50美元/公斤以下,这说明大部分多晶硅制造商的成本也就在这个数字上下。但我相信,随技术进步,多晶硅成本能在短期下滑到35美元/公斤。”
技术创新和规模经营将引起关注
“行业核心技术多年没有根本性突破,企业要想生存下来,还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以便争取到更多资本投入。”在接受采访时,青云创投投资合伙人朱盾鸣认为,对于多晶硅、电池片、组件企业来说,利润下滑将成为其融资的最大风险,对投资者来说,“没有必要追涨无核心技术、核心工艺、核心设备的项目。”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姚峰也表示,专注于光伏发电技术进步,能够推动成本转化率的提高。
“未来的光伏产业将是一个规模更大,但是利润空间趋于合理的产业,将是‘实干造英雄’的时代。”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海燕表示,“中国光伏市场,其实没有什么芝麻开门的秘诀,实际上无非就是成本、创新、质量、规模这几个关键因素。如果规模扩大一倍的话,成本能降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