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为何中国的光伏企业从产业链上来说基本都是集中在制造行业,而开发运营这样的下游却很少涉及?
苏维利:在2005年到2008年期间,人们更追逐于短期效应。那时市场火爆,拉点人弄台设备,产品就不愁卖,很快就能赚钱。
而真正像我们这样做终端,从拿项目开始最少需一年时间,审批往往也需要12到18个月。这也是一种煎熬。我觉得大多数中国人习惯于做制造。毕竟设备机器在自己眼皮下,做出来东西卖出去立刻可以拿回钱,比较安全。不像做终端有点虚,又在海外,不安全。
此外,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鼓励做国内制造,而不鼓励企业到海外投资。政府喜欢招商引资,这可以拉动本地GDP,于是各地政府会给光伏制造企业包括土地、资金、税收等优惠政策,这就形成一种引导。各种因素共同引起了光伏产业的严重失衡。
媒体:转型下游后,天华阳光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
苏维利:从商业模式上看,就我接触过的外国光伏市场,跟天华阳光完全一样的公司我还没发现。我们会做一些BOT(建设-经营-转让)项目,原来也有几家做这种业务的,但是被大型的制造企业收购了。
在海外光伏市场,我们的同行基本上有三类:一是EPC(Engineer,Procure,Construct “设计、采购、施工”,即工程总承包)公司,EPC企业是为了拉工程而来。二是组件企业,它们是为了销售产品而创立的项目开发公司。第三类是能源公司,它们为了电力配额而去拿光伏项目。
就我们的商业模式来说,大多数时候我们选择合作,而不是纯竞争。
比如说,我们在各个国家都有当地的EPC合作伙伴。在一个光伏项目开发阶段,天华阳光会先拿下这个项目的许可,再召集众多EPC企业进行招标,大家放在桌上比一比。这点在德国是最明显的,当地EPC企业基本是我们的伙伴。此外我们还是投融资企业,我们可以帮助这些EPC企业。
能源公司也是我们的客户,虽然它们的业务与我们类似。不过因为光伏市场相对分散,比如像屋顶项目,都比较小,几乎没人能垄断。大型的能源企业又需要可再生能源份额,而它们的产品是电。那么天华的意义就是满足它们,建造好电站,为它们提供光伏发电系统,让它们把电卖出去就是了。我们去劳动,劳动就有价值,就会被尊重。
至于像光伏组件企业,我们为其提供的价值是,与我们合作能够让它们从卖组件上升到卖电站。比如国内的超日太阳(002506),它们投入到我们电站的组件占到了其总量的25%以上,但这25%的收益率却相当于百分之百,做了100兆瓦电站相当于卖了400兆瓦的组件。这些类型的伙伴可提前实现良性的销售模式。组件不是一个快速消费品,没光伏应用项目就没产品没销售,如果跟天华阳光绑定了一些项目,它经营的部分产量就锁定了。
天华现在主要服务于中国制造业在海外的业务。尽管天华不做制造,但还是依托于国内制造业的。天华是服务于中国的产品出口和资本出口。现在中国面临产品多和钱多的状态。天华的使命把中国多的产品和多的钱放在国际领域里去最优化配置。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