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中国光伏发电标杆电价终于在千呼万唤中出台,发改委的这一动作被业界视为给中国光伏行业注入一针强心剂。
2010年,中国太阳能组件产量达到10GW,占世界产量的45%,连续四年位居太阳能电池产量世界第一。与之相对的是,同期国内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却只有900MWp。海外市场支撑了国内光伏制造行业95%的产量,国内市场的全面启动总是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
从风电发展的经验来看,明确的发展目标是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之一。目前光伏的发展目标已经从5GW,修订为最少10GW,对中国的光伏市场是一种正向激励。
如果说积极的发展目标是启动光伏市场的第一步,那么标杆电价就是坚实的第二步。
据业界分析,此次价格能保证企业的内部收益率在7%-8%左右,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盈利空间。加之发改委《通知》对项目核准和并网时间有明确划分,为了获得更高的上网电价,开发商会加快审批、开发、装机速度,而下半年原本就是光伏发电项目开发的黄金时期,国内的市场短期就会迎来“遍地开花”的景象,前景的确非常鼓舞人心。
但与风电标杆电价不同的是,此次光伏电价并没有按照资源区别定价,这会让众多的开发商奔向日照资源条件较好的省份,比如青海、西藏、新疆等,而这些地区又多是人烟稀少的荒漠或者高原地区,远离用电负荷中心,这不禁让人担心光伏发电是否会遭遇与风电同样的并网难的问题。希望电网企业对此已经有所准备。
也许标杆电价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开发商“圈而不建”的问题,但光伏发电成本居高不下仍旧困扰着行业发展。
现在能保证7%-8%内部收益率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国内的龙头企业,对于资历尚浅,专业性不强的年轻企业来说,1.15元/千瓦时或者1元/千瓦时的价格仍然让他们处于挣扎生存的边缘。
同时,从成本问题上也能折射出国内光伏制造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创新和研发能力不足。降低成本不单要靠企业管理,也要靠技术的革新。而就在这点上,国内企业的投资与欧美一些国家有较大差距。除此之外,国内企业屡遭质疑的高耗能高污染现象也与创新意识不足有着直接关系,毕竟清洁生产的技术在较先进的企业已经不是难题了。这些无疑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隐患。
标杆电价的出台会促进国内市场的增长,但光伏行业也是危机显现,如何下好光伏这盘棋,还需从业者以及政策制定者各自斟酌。
在能源需求日益攀升的今天,光伏发电行业的快速发展无疑对缓解“电荒”,调整能源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行业内的预测,光伏发电在五到十年年内就能达到平价上网,如果考虑煤电等传统能源价格的不断攀升,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光伏在内的可再生能源较传统能源会有更强的竞争力,而这竞争力,不单来自于经济性,更来自于公众对清洁环境的渴望以及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