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履行中国政府在参加国际气候变化大会上的承诺,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力度。作为潜力最大的光伏产业,当然是首当其冲。而由于光伏产品的成本之高远远超过传统电力,因此在过去的十年,中国一直扮演着“制造者”的角色,让政府在国际上颇有些尴尬之感。
过去几年,虽然国内相关部门也联合陆续出台了多项刺激策略,以促进国内光伏市场的启动,其中包括“光伏建筑一体化”、“金太阳工程”和“特许权招标”等,但是总体成效非常有限。
往外看,发达国家有成功的启动方案来刺激光伏产业发展。其中,德国率先实施的“上网电价法”就是启动国内光伏市场的最有效举措。接下来,意大利采取了类似的补贴终端电价方式,同样获得成功。可见,这是一条已经被验证了的成功路线。中国要想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就要果断摒弃一切利益纷争与阻挠,站在国际化的高度,不但做一个生产端的小巨人,也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环保先行者。
千呼万唤始出来
日前,江苏、山东和青海三省相继出台了“地方版”的光伏上网电价方案。这些政策也迫使“国家版”并网基准电价政策不得不“被出台”。当然这里需要特殊提出的是,青海省所谓的上网电价补贴政策略显得有些羞涩和莫须有。
在大势所趋的呼唤声中,国家发改委终于禁不住挑衅。在参考了之前的特许招标价格、金太阳补贴额度之后,8月1日,国家发改委犹抱琵琶半遮面般地出台了全国统一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据小道消息称,这个基准价格出台之前也是酝酿了许久,在地方补贴政策先行的特殊情况下不得不出台,否则发改委会觉得自己真的有些out了,其神圣的政策制定职能有些遭到Challenge。
政策主要包括:
(一)2011年7月1日以前核准建设、2011年12月31日建成投产、我委尚未核定价格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统一核定为每千瓦时1.15元。
(二)2011年7月1日及以后核准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以及2011年7月1日之前核准但截至2011年12月31日仍未建成投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除西藏仍执行每千瓦时1.15元的上网电价外,其余省(区、市)上网电价均按每千瓦时1元执行。
相较之前出台的各项光伏刺激政策,上网标杆基准电价可谓最“给力”。此模式基本与德国和意大利之前的刺激政策一致,补贴对象锁定了电站投资方,不过令人担忧的是,好像整个文件中没有明确电站项目能补贴多少年,10年还是15年?如果能更加具体的话,地方政府和电站运营商就都会对电站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有个很好的预测。不过也不得不说该文件算是中国光伏市场逐步大规模启动的标志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