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工程总裁顾华敏表示,光伏今年忽然遭遇低谷期与德国、意大利市场政策变动有关,在过去几个月中,欧洲各国补贴政策纷纷下降,各国安装商则举棋不定,直接影响了我国光伏企业的出口。
除了政策寒冬之外,国内企业的迅速扩张也难辞其咎。在过去一年,英利绿色能源的产能翻了一倍,提高到了1吉瓦之上;无锡尚德的产能翻了2.5倍,从700兆瓦扩张到了1800兆瓦,此外还有常州天合、苏州阿特斯等企业的产能也呈现翻倍增长,而全球光伏市场却并未出现翻倍增长。
外商毁单、欧洲政策调整、扩张过快,这些因素最终成为最后一棵稻草,让光伏进入了不折不扣的寒冬期。
从今年一季度开始,国际光伏市场行情基本在走下坡路,组件销售停滞,欧洲客商的观望心态异常强烈。终端市场的乏力使去年下半年以来积聚的泡沫迅速破灭,相信降价还将继续。
宁波某太阳能组件贸易公司负责人透露,该公司去年11月份代理出口的一批光伏组件,因澳大利亚方面的公司单方面原因拒绝接收,至今还存放在澳大利亚的港口仓库,极有可能要无限期存放了。
浙江嘉兴地区最大的太阳能电池企业百力达销售部门负责人抱怨,该公司的订单已经出现了连续两个季度的明显下滑;公司现有25兆瓦生产线16条,因为缺订单只能开8条;年初,股东们还雄心勃勃的计划年内再上8条新线,现在基本偃旗息鼓了。
光伏业出现“马太效应”
截至2011年3月份,浙江省已有176家太阳能光伏企业。
浙资蜂拥而入的大背景是,2010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市场迎来了井喷式发展的一年,国内成熟的光伏企业纷纷扩张其组件和电池的产量,无锡尚德、英利、赛维LDK、晶澳、天合光能、CSI阿特斯等光伏企业的扩张速度甚至超过了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