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高歌猛进的新能源光伏企业,最近却在盛夏甫至的日子里体会到些许寒意。
国际研究机构IMS Research最新报告显示,全球光伏组件第一季度出货量下降近10%,这是2009年初以来的首次下降。由于近期需求减少,降价大潮从下游的组件向中上游的电池片和多晶硅传导。
业内人士认为,全球光伏产业已步入调整期,随着利润的不断摊薄,部分产业链比较全的公司尚能接受,但目前的价格对于国内的中小企业来说已和成本相差无几,中小企业已成为产业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大批倒闭的可能性不大,其减产后空出的市场份额可能会被急于扩张的大企业迅速补上,行业将会出现一个优化的过程。
欧洲国家调整补贴政策成诱因
总部位于河北保定的英利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垂直一体化光伏发电产品制造商之一。我国自2007年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电池制造国,欧洲是我国光伏产品最主要的市场,目前我国生产的光伏产品中,逾9成销往海外,其中绝大部分销往欧洲。
对于即将到来的光伏产业“寒冬”,英利旗下的海南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和2008年的状况似曾相识,但又不尽雷同。
他说,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彼时国内光伏产业一片惨淡,大多数企业濒临破产,甚至停业、停产或限产,许多游资持币观望,不敢越雷池一步。
2008年英利集团主动进行价格调整,光伏发电平均每瓦售价从4美元降至2.85美元,受此影响,一直处于观望状态的市场需求迅速被点燃,英利的市场份额急剧扩大,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光伏产业进入繁荣期,直至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