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对于英利绿色能源控股公司来说是一个好年景。这家中国公司专门生产光伏太阳能发电机组,可以把太阳能转换为电能。英利公司的财务总监李宗炜说,随着全球需求的增长,英利公司的产能翻了一番,工厂展开“全年365天、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运转,“我们出售各种型号的产品”。公司把所生产的几乎全部机组都卖到了欧洲,在那里,政府为太阳能发电企业提供慷慨的补贴。
英利公司计划今年把生产规模再扩大70%。无独有偶,包括尚德太阳能电力公司和江西赛维LDK太阳能公司在内的其他中国太阳能企业都计划在2011年将产量进行两位数的扩张。位于纽约的Soleil证券公司的分析师保罗·莱明(Paul Leming)说:“中国所有大企业都在推行大规模的、极为激进的产能扩张计划。”
但是它们所选择的时机也许并不理想。当中国公司奋起直追的时候,节俭的欧洲政府却在缩减对太阳能的补贴。德国计划到今年7月份将太阳能的上网电价补贴减少15%,电价补贴政策曾保证政府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购买太阳能电力企业生产的电力。法国、西班牙、捷克和其他欧洲国家也在减少对太阳能电力行业的支持。Solarbuzz市场调研公司的高级分析师芬利·科尔维(Finlay Colville)说:“所增加的产能远高于市场的吸收能力。”
欧洲之所以要削减补贴,是因为其预算赤字已达到历史高点,而且国内还存在针对该政策的政治阻力,因为有人认为这种补贴的受益对象首先是像英利这样的外国生产商。法国在去年两次降低了对太阳能的上网电价补贴,其环境部长娜塔莉·柯希亚斯柯·莫里塞(Nathalie Kosciusko-Morizet)去年12月对议会说,法国的大部分新太阳能电池板“都是由中国生产的,而且伴随着高度可疑的碳足迹”,法国的环境政策必须是“在法国创造就业机会,而不是补贴中国企业”。当月,法国政府在制定新的投资规则时对太阳能工程冻结了3个月。
中国制造商的首要任务是使其客户基础多元化。现在,它们极度依赖来自欧洲的市场需求,例如:英利公司去年60%以上的收入都来自德国。尚德公司的首席商务官安德鲁·毕博(Andrew Beebe)说,他们打算通过扩大在美国和其他市场的销售来减少对欧洲市场的依赖,2009年,来自欧洲的销售额占了尚德公司总收入的74%。去年,该公司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开办了一个占地11.7万平方英尺的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厂,并将其在美国的工作人员数量增加了一倍,达到150人。
其他公司则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国内。中国的电力公司正斥资数十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远距离电力传输,这是把电力从偏远的太阳能发电站和风力发电站传输到急需电力的城市的先决条件。地方政府也开始提供更多的支持。1月6日,中电光伏公司签订合同,计划在南京火车南站的屋顶上安装7兆瓦的太阳能发电机组。1月10日,CNPV太阳能电力公司则在中国山东省完成了价值2500万美元的太阳能发电项目,该项目会生产7兆瓦的太阳能电力。李宗炜说,英利公司2010年在国内的销售额“很小”,但是今年将会出现增长,达到总收入的10%。
去年,中国的太阳能发电总需求大概只有400到480兆瓦,这虽然相当于前年的两倍,但是仍然远低于德国市场的规模,德国在2010年的太阳能发电规模为8000至9000兆瓦。彭博社新能源财经(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驻北京的分析师应俊(Jun Ying)说:“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即使在最乐观的情况下,中国今年的市场需求也不会超过860兆瓦。他说:“如果你看看中国企业正在增加的产能,就知道需求还是太小。”
Soleil证券的莱明说:“对混乱的太阳能产业进行重组的压力将迫使中国政府出手援助某些企业,以防止出现企业大规模倒闭的现象。能否看到重组或是企业屈尊向中国国有银行借贷将是今年的一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