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薄膜电池企业正经历来自多晶硅价格暴跌所带来的痛楚。本报获悉,包括尚德、新奥、赛维、汉能等在内多家企业的薄膜电池扩张计划因为技术和市场的因素受阻。
这些企业原本希望引进用硅更少、成本更低的薄膜技术来抵消多晶硅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却未料源自2008年底的多晶硅价格暴跌让他们的投资陷入困境。
在国外,薄膜电池技术发电成本比晶硅电池成本低,但动辄数亿元投资却是晶硅电池的7~8倍。
前期投资巨大,加上国内的薄膜技术还不成熟,其竞争力不如晶硅电池,造成这些投资薄膜生产线的企业不敢妄动。“投(资)就会赔;不投,已引进的设备就只能耗着。”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权威光伏专家称。
实际上,国外薄膜设备供应商提供给国内的生产线并不是最先进的设备。“往往要落后于国外技术十年水平,并且它们只输出设备,不输出技术和工艺。”上述专家说。
外资兜售
2008年上半年,多晶硅价格持续上涨。到9月份时,价格一度被炒到每公斤500美元。由于多晶硅的价格占到太阳能电池成本的70%,多晶硅价格高涨让晶硅电池生产商不堪成本重负,许多企业将目光转向成本更低的非晶硅薄膜电池技术。
非晶硅薄膜电池的一大优势就是制造成本较低。在国外,非晶硅的平均成本约为每千瓦时2美元,而晶体硅光伏电池平均为每千瓦时3美元-4美元。在中国,非晶硅薄膜的成本可降至近于每千瓦时1.3美元。
此时,国外薄膜电池设备制造商也开始了在中国兜售自己的薄膜电池设备。其中最为活跃的是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和欧瑞康。
目前,包括尚德、新奥、赛维在内的数家企业使用的都是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所提供的薄膜电池生产线;而天威英利所使用的薄膜生产线来自欧瑞康。
这些设备价格不菲。赛维内部人士说,设备公司同一条生产线兜售给不同公司的价格是不一样的。“价格都是保密的,一条70兆瓦的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售价应在7亿~8亿元人民币左右。”上述人士说。
以25兆瓦的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为例,公开资料显示,其价格在3亿元~4亿元人民币之间,而25兆瓦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设备成本只有4000万元~5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