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晶体硅光伏产品作为切入点,以高端薄膜太阳能电池作为目标市场,今年11月,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将启动其第一条薄膜太阳能电池中试线,该中试线采用非晶微晶工艺。据悉,初期产品稳定后的转化效率将达到9%,并定下了近期内转换效率到达10%的目标。正泰太阳能董事总经理杨立友博士表示:无论是从技术,还是规模,正泰都走在中国高端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前列。
编辑:能否从晶体硅和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角度,谈谈两者的产业现状和发展前景?
杨立友:市场的需求与光伏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需求产生限制,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从晶体硅产业化进程、转换效率、生产制造水平来看,中国的光伏市场是紧贴着国际光伏市场的。但晶体硅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从技术层面来讲,今后的发展速度速度会减缓。
薄膜太阳能电池是另外一个产品系列,用料和晶体硅完全不同。技术最早发明是在1976年,其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市场热切需要新一代的产品、更好的性价比、更低的成本来满足对光伏产品的需求时,薄膜太阳能电池明显收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其前景非常广阔。
市场上,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毛利率接近50%,而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约为15%。随着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受多晶硅产能的释放,成本也会下降,但薄膜电池的最终成本还是会大大低于晶体硅太阳能电池。
编辑:对于主攻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正泰来讲,薄膜太阳能电池业务的进展如何?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业务在未来扮演怎样的角色?
杨立友:晶硅产品目前是市场的主流产品,也是比较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具有起步快,市场接受好的特点。正泰通过选择晶硅作为切入点,很快地进入光伏市场,建立自己的客户群体,这对今后的发展会有很多的帮助。薄膜电池业务还在筹备之中,技术已经基本准备好,为非晶微晶叠层的太阳能薄膜电池,正泰是全球范围内比较早进入高端多结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制造商,国内目前大部分进入薄膜电池行业的企业都会选择单结非晶作为起点,工艺也比较简单。非晶微晶叠层的技术难度比较大,但产品功能更好,产品转换效率将会更高。初期的薄膜产品稳定后的转化效率为9%左右,在很短的时间内,期望通过工艺改善会达到10%。
我们团队的成员在薄膜这个领域里有很好的经验,具有多年的技术背景,目前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将在国外的薄膜经验和技术转移到中国来,并且把它做好。同时和全球最好的设备公司进行合作,将最好的技术和设备引入中国,结合团队在工艺技术的优势,在我们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上实现,并在这个基础上提高转换效率。我们很有信心实现高转换效率的成熟商业化产品的生产,让产品走出实验室。
编辑:请你谈谈欧美金融危机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影响?
杨立友:我认为对中国的影响相对很小,中国更应该在这个时机崛起,其中包括扩大内需。在金融危机来临之前,我就曾提出过:中国要从低级加工行业中跳出来,积极地进行结构性的转型,而今后新能源在世界经济结构中是一个非常举足轻重的行业,太阳能光伏是一个相当好的切入点。因为这个行业特别适合中国做,而中国和世界的技术差距不大。
编辑:能否谈谈正泰未来两三年的发展蓝图?
杨立友:今年11月底,我们的第一条中试线进行安装调试,明年初有自己的产品,初期,产量不会太多,首先在转化效率上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量产生产线预计在明年Q1末进行安装调试,明年年中实现量产。这是我们的第一步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后,正泰将尽快扩大规模,产能在2009年将达到60兆瓦的规模,在2010年实现180兆瓦,2011年后规模将持续扩大,这种发展当然也会受到一些实际情况的调整,如果市场需要更多的产能,我们的发展可能会更快些。今后3-4年中,估计产能将逐步调整到300-400兆瓦的水平。
我相信,到2011年正泰的薄膜太阳能电池产能将在中国整个高端薄膜市场上占相当大比例,达到或超过20%。在一段时间内,薄膜市场会从低端薄膜会向高端薄膜转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利用初期累积的产能优势,在产业规模化的进程上走得快一些。
杨立友博士在美国工业界从事电子材料及器件的研究与开发工作逾二十年。他曾在美国四大工业实验室之一沙诺夫公司(Sarnoff Corporation,原RCA实验室)担任新材料研发部门主管,主导开发了多项具革命性的光电材料集成技术,其中包括世界第一台以非晶硅和磷镓砷铟集成而制作的可变波长激光器以及世界上做在塑料簿膜上最快的硅集成电路。另外,杨博士还领导了燃料电池,半导体光源中使用的新型荧光粉,各种显像器等研究开发项目。
杨博士1997年以前在BP Solar公司工作。在那里他发明了纳米硅隧道结技术,从而制成当时(1994年)世界上能量转换效率最高的大面积多结非晶硅簿膜太阳能电池(11.3%)。此后他直接领导了技术产业化的工作,参与了世界上第一条10MW生产线建设的整个过程,包括设备的自行设计,外包加工,安装和调试,直至最后试产。
杨博士共拥有18项专利发明,并发表了六十多篇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