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大力推广,光伏产业在过去几十年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如今,早期安装的光伏组件逐步迈入退役期,而光伏组件回收市场正迅速崛起。据 Markesandmarkets 报告,2025 年组件回收市场规模预计为 3.9 亿美元,而到 2030 年,这一数字将飙升至 11.2 亿美元。
自 20 世纪 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大量光伏板被安装投入使用,如今正逐步达到 25 至 30 年的使用寿命终点。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预测,到 2050 年全球太阳能废弃物可能累计达 7800 万吨。在美国,2000 年代初部署的百万块电池板已陆续进入报废期;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预计 2030 年后将迎来退役高峰。这些退役的太阳能电池板若未经妥善处理直接填埋,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其含有的铅、镉等微量有害物质还可能严重污染土壤与地下水,对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威胁。但换个角度看,回收一吨太阳能电池板可提取约 35 公斤银、700 公斤铝和 300 公斤硅,这意味着减少 1.5 吨原生矿石开采,资源回收潜力巨大。
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通过立法强制推动回收体系建设。欧盟要求太阳能电池板作为电子废弃物纳入回收体系,制造商需承担产品回收费用;日本、韩国及印度也相继出台光伏废弃物管理框架;美国加州、华盛顿州等率先实施 “生产者延伸责任”(EPR)法案,要求企业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回收机制。在此政策推动下,德国 Reiling GmbH、美国 SOLARCYCLE 等专业回收企业应运而生。
从经济价值来看,光伏组件中的贵金属与稀缺材料回收价值日益凸显。一块标准光伏板含银约 20 克,按当前市价简单计算,每吨报废电池板的银回收价值超过 1 万美元。此外,高纯度硅的回收成本较原生硅降低 40%,玻璃与铝的再生利用也能显著缩减制造环节的能源消耗。这种 “城市矿山” 效应吸引了 Aurubis(全球领先金属回收商)、First Solar 等企业积极布局闭环产业链。2024 年,加拿大太阳能与 SOLARCYCLE 的合作即旨在实现硅材料的 100% 回收再利用。
在技术层面,机械回收目前占据主导地位,2024 年市场份额达 59.6%。它通过破碎、分选等物理过程实现硅、银、铝和玻璃等材料的回收。从产品类型看,单晶硅电池板因高效长寿特性,成为回收市场的重点处理对象。区域市场中,欧洲凭借 39.5% 的份额(2024 年)成为全球领先者,这得益于其严格的《废弃电气电子设备指令》(WEEE)及对循环经济的深度实践;亚太地区则因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光伏装机爆发式增长,成为未来增速最快的区域。
不过,光伏组件回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当前主流的机械回收工艺面临精度与纯度的双重难题。传统破碎分选技术对硅片的损伤率高达 15%,导致回收硅料只能用于低等级产品;薄膜电池(如碲化镉)的分层结构复杂,金属与半导体层的分离成本高昂。此外,钙钛矿等新型太阳能电池商业化加速,其有机 - 无机杂化材料的稳定性问题尚未解决,一旦大规模退役,现有回收线可能无法处理这类 “混合废弃物”。德国 SiC Processing GmbH 等企业虽已开发激光切割与化学腐蚀结合的新型工艺,但设备投资成本较传统机械法高 3 倍,限制了中小回收企业的技术升级。
成本方面,据行业调研,每吨太阳能电池板的回收处理成本约 800 - 1200 美元,而同等重量的原生材料采购成本仅为 600 - 900 美元(硅料价格波动时差距更小),成本倒挂现象严重。其核心原因在于,光伏板生产过程中为保证防水性能,使用了乙烯 - 醋酸乙烯酯(EVA)胶膜,其在高温下与玻璃、硅片形成强化学键,拆解时需耗费大量能源;此外,中小回收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德国某中型回收厂数据显示,当处理量低于 5 万吨 / 年时,单位成本将比大型企业高 40%。
尽管面临挑战,但光伏组件回收市场前景依然光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规模效应的显现,回收成本有望降低,回收效率和纯度将进一步提升。
索比光伏网 https://news.solarbe.com/202507/02/390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