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传统水务龙头海天股份(603759.SH)一纸公告搅动资本市场:拟通过子公司以5.02亿元现金收购德国百年巨头贺利氏旗下光伏银浆事业部,强势切入光伏核心赛道。这一“蛇吞象”式跨界重组,不仅将改写国内银浆产业格局,更成为观察传统企业向“新质生产力”转型的鲜活样本。
▶ 收购标的:昔日全球龙头为何折价易主?
交易标的包含贺利氏光伏(上海)100%股权及债权、光伏科技(上海)100%股权,以及新加坡HPSL全部股权。作为曾与杜邦、三星SDI比肩的全球银浆“三巨头”之一,贺利氏掌握N型TOPCon电池银浆核心技术。但财报显示,其近两年深陷亏损泥潭——2023年净亏5435万元,2024年亏损翻倍至9129万元。行业人士分析,银浆行业“技术迭代快+国产替代猛”的双重绞杀,或是外资巨头折戟的主因。
▶ 战略赌注:5亿买的是技术还是包袱?
对于年营收不足15亿元的海天股份而言,此次收购无异于一场豪赌。公告披露,交割前卖方将对标的资产注资超3.3亿元“补血”,但交易未设业绩对赌条款。值得关注的是,标的公司手握57项银浆专利及巴斯夫等国际客户资源,其德国研发中心更是N型电池浆料的技术高地。海天在预案中直言,收购旨在“抢占光伏材料制高点”,通过整合银浆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 行业暗战:国产银浆军团已筑起护城河
选择此时入局,海天面临的是地狱级挑战:当前光伏银浆市场CR5超85%,聚和材料、帝科股份等国内厂商凭“技术反超+成本优势”碾压外资。数据显示,2024年国产银浆全球市占率突破90%,行业平均毛利率约12%,N型产品加工费仍具溢价,但整体盈利受银价波动挤压。更严峻的是,随着BC、钙钛矿等新电池技术迭代,银浆行业正经历“去银化”生死赛跑。
▶ 资本疑虑:35亿市值公司如何消化技术鸿沟?
市场对这场跨界并不买账。预案披露后,海天股份股价持续阴跌,动态市盈率长期低于环保行业均值。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关于“外行能否玩转尖端材料”“5亿收购是否溢价”的质疑不断。分析人士指出,海天虽在光伏污水处理领域积累客户资源,但银浆研发需攻克纳米分散、烧结匹配等核心技术,其现有团队尚无相关经验。
▶ 转型深意:一场关乎生死的“新质生产力”实验
在地方国资控股背景下,海天此次收购暗含更深层逻辑。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新质生产力”后,多地出台传统产业转型激励政策。据知情人士透露,四川省国资委拟通过本次重组打造“光伏+环保”示范案例。若整合成功,海天或借银浆切入光伏全产业链;若失败,则可能因跨界拖累主业。
当5.02亿元收购案遇上“新质生产力”国家战略,海天股份的孤注一掷不再只是企业个体的冒险。在光伏产业技术裂变的当口,这场跨界重组或将揭示一个残酷真相:传统企业的转型,光有勇气远远不够。随着6月底审计评估结果的揭晓,资本市场终将用真金白银为这场豪赌评分。
责任编辑:周末